作者 Author: 詹绍慧
无疑,耶稣基督如果没有復活,就不会有之前的受难日,人类永生的救恩也跟着无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主耶稣以三年的时间所言所行都是朝向救赎的目标,可是在关键时刻的最后七天,受辱求苦至死方休底勇勐行径,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Passion」一词可解释为受难,也可解释为献身的激情和心志的专一。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多偏重于耶稣救赎受苦的一面,反而忽略了耶稣言行的其他意涵。
我们可以说;构成耶稣十字架之死是祂对天国﹝天主的国﹞王权与正义的伸张,及对人类处境的关切。公开仗义直言;反对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旧有的宗教系统与统治阶级合作剥削贫苦大众和遭人鄙视嫌弃者一边。再屡施奇蹟,以被当局视为大逆不道恨之入骨的默西亚姿态出现。
「基督的最后七天」“A Day-by-Day Account of Jesus` Final Week in Jerusalem”,吴妍蓉译,原作者是教授宗教文化的马可士‧伯格与约翰‧克罗森。根据最早的玛尔谷福音,记录公元七十年左右,耶稣生命经歷被传述的过程。同时作者声明这部书不是「直接的歷史」,是结合了记忆的歷史与诠释的歷史。此外,四部福音唯有玛尔谷是按照时序先后,日记式写下耶稣最后一周的懿行。
第一天﹝圣枝主日又称棕榈主日﹞
公元三零年春天,犹太人一年一度神圣的逾越节也是圣周的第一天。耶稣从北方加里肋亚骑着小驴从橄榄山下来,进入耶路撒冷城,身边围绕着大批的农民和追随者。他们狂热的摊开衣服铺在地上,撒上带叶的树枝,高声欢唿。
同一天,管理犹太和撒玛黎雅的罗马总督比拉多,率领庞大骑兵纵队也进入耶路撒冷。进城的目的并非对犹太子民宗教信仰的敬意,而是预防地方出事,展现帝国的权力与荣耀。宣称其皇帝不只是统治者,也是上帝之子。耶稣则是宣扬天主的国,体现和平、正义与怜悯的愿景。于是两支队伍的同日进城自然令掌权者视为政治示威,是有意为之的嘲讽。说不准耶稣也确有此意,否则从来都在乡间和类似迦百农小城镇以农民为对象讲道的耶稣,何以选这一天进城?
从歷史背景上看;耶路撒冷早于公元前一千年达味王的时代就是古以色列的首都,至第一世纪仍作为犹太民族的圣地。无论犹太人或基督徒,都把耶路撒冷当作信仰的城市和希望的城市、压迫的城市和痛苦的城市。所以在这一天,各方信徒与做小生意的民众都涌入圣城,耶稣择选这一天进城的意义至关重大。不过这股内在驱使的激情也把耶稣推向苦难的边缘。
第二天﹝周一﹞
第二天,耶稣与宗徒从伯达尼回城,他们到了耶路撒冷,耶稣一进圣殿就把所有在圣殿里作买卖的人赶出去。祂推倒兑换银钱及贩卖鸽子的桌子,也不准任何人抬杂物在圣殿的院子穿来穿去。更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载『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的祈祷之所』么?你们竟把它做成贼窝!」。实际上耶稣这种对当地圣殿合法献祭与财政活动的处理,意味着象征性的关闭圣殿。因为祷告与献祭仪式虽然两者都是律法中的诫命。但天主是正义与正直的,在崇拜取代正义的时候,天主就会拒绝圣殿。
另方面自第一世纪开始耶路撒冷的圣殿即是地方与帝国的课税中心,也是信仰的中心。不仅中介上主的存在,也中介上主的赦免。圣殿是献祭的唯一场所,而献祭是赦免的途径。当时洗者若翰所举
行的施洗仪式即为「赦罪」,并与耶稣一致都带着浓厚的反圣殿色彩。再说所谓的「赦罪」,于公于私被大司祭视为一己的特权,圣周期间来圣殿朝圣的群众又特别多,大司祭们视耶稣为眼中钉也理所当然。另一个潜在原因是大司祭须与罗马配合;既要缴税又要防范跟随耶稣的人群越来越多,惹怒罗马人。所以当耶稣在圣枝主日被簇拥着进城并对圣殿责难时,大司祭盖法就说:「让一个人替全民死,免得整个民族被罗马人消灭。」
根据马尔谷福音,三年来耶稣宣扬天国的信息早已使祂陷入和当局的对立。经师、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已先指控耶稣是被魔鬼附身和亵渎圣神。
第三天 ﹝周二﹞
早晨,耶稣和门徒又回耶路撒冷,当权者知道耶稣昨天讲的比喻是在指责他们,想要逮捕他。但尽管想,却没有动手去做的原因是他们怕群众,因为群众站在耶稣那一边。
有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奉命来见耶稣,想从他的话里找碴来陷害他。他们质问耶稣:「我们向罗马皇帝凯撒纳税是不是违背我们的法律?我们纳税还是不纳?」耶稣看穿他们的诡计,就说:「你们为甚么想陷害我?拿一个银币给我看吧!」他们给他一个银币,耶稣问:「这上面的像和名号是谁的?」他们回答:「是凯撒的」耶稣说:「那么,把凯撒的东西给凯撒,把天主的东西给天主。」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命中有两个独立的领域,即宗教与政治。在宗教领域,我们要「归给神」,而政治领域,则「归给凯撒」。试问有那些东西属于天主呢?事实上,大地的一切都属于天主。
当时有些贵族认为;只有「梅瑟五书」才是「圣经」。不相信死后生命,亦即死人会復活。所以他们故意提出:「兄死留下妻子没有孩子,他的弟弟必须娶寡嫂为妻,造成七位兄弟接连娶同一个女人,最后都死了,连那个女人也死了。从死里復活时,这个女人算是谁的妻子呢?」耶稣回答说「天主是活人的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暗示上主关心的是活人而非死人,上主的国,不是为死者而存在,是为生者而存在。重点不是死后生命,而是今世的你如何生活。
接下来是一位经师问耶稣:「诫命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耶稣引自犹太教圣典的诫命回答说:「第一你要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你的上主。第二你要爱邻人,像爱自己一样。」这位教师重复耶稣口中的答案并加上一句:「这比在祭坛上献祭和其他给上主的祭物都重要的多。」耶稣看出他的智慧,就对他说:「你离天主的国不远了。」因此,再没有人质问耶稣。
周二这一连串的冲突故事中,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经师都反对耶稣,就像不是所有法利赛人和贵族都反对耶稣,一些女性及黑落德王朝的高官夫人也支持耶稣,甚至为耶稣安排葬礼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 即是一位富有的议员。
第四天﹝周三﹞
是逾越节的前两天,司祭长和经师阴谋要秘密逮捕耶稣,把他处死。他们说:「我们不要在节期中下手,免得激起民众的暴动。」当天,耶稣在痲疯病患西满家吃晚饭的时候,一个女人带来一支玉瓶,里面盛满很珍贵的醇香油膏,她打破玉瓶,把香油膏倒在耶稣头上。有些人颇为反感并且生气,耶稣却说:「由她吧!她在我身上做了一件美事,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提前傅抹了我的身体是为安葬之事」。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福音无论传到什么地方,人人都要述说她所做的事,来纪念她。」
为什么这位女子有资格、或她的行为何以会受到耶稣如此异乎寻常的赞美呢?这是因为在所有听过耶稣三次预言自己死亡与復活的人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相信耶稣。对我们来说;她是第一位基督徒,在发现空墓穴之前,她就已经因为耶稣的话而相信祂了。
耶稣的十二位宗徒中,有一个依斯加略人犹达斯;他去见司祭长,要把耶稣出卖给他们。他们喜出望外,并许以金钱。
此时周三将近尾声,背叛者与勾结帝国统治者的人达成协议,阴谋已然启动。
第五天﹝周四﹞
圣周四充满戏剧性。耶稣最后一餐,在黑暗中被捕,被带至大司祭处,一切都在周五天亮前发生。
耶稣常与流浪汉及边缘人「等不受欢迎」人士用餐,在阶层分明的社会当然遭受对手批评。对耶稣而言是深具包容兼宗教与政治意义,宗教意义在于,祂是以天主的国为名义做这件事。政治意义则显示了不同的社会愿景。
耶稣于最后晚餐做了哪些事?玛尔谷福音用了四个动词:拿起、感谢、擘开、分给。这四个关键词提醒我们与食物有关的一个场景;耶稣用几个饼和鱼餵饱五千人。因此最后晚餐的意义在于代表世界的饼,上主的正义对抗人为的不正义,从奴役到自由的新逾越节,以及参与从死亡到新生的道路。
晚餐结束后,耶稣与宗徒唱一首圣咏。然后出城到橄榄山脚下一个名叫革则玛尼庄园的地方。到了后,只带了若望、伯多禄和雅各伯到稍远一点的地方祈祷。祂开始悲戚难过,对他们说:「我的心非常忧伤,你们留在这里,醒寤吧!」祂往前走几步,俯伏在地上,祈求说:「阿爸,我的父亲哪!祢凡事都能。求祢把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旨意。」祂回来,发现他们都睡着了。祂对伯多禄说:「西满,你在睡觉吗,你不能醒寤一个时辰吗?又说:你们要醒寤祈祷,免得陷于诱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的………」耶稣又去祈祷,说了同样的话。
耶稣祈求拯救。祂祈求这个时刻过去,苦杯移去。「时刻」和「苦杯」都指迫在眉睫的酷刑和惨死。祂宁可不经歷这些事,并不令人意外。但祂仍将自己交给天父。
这段祷词不只反映耶稣对上主的顺从,而且在最悲惨的情境中仍然信任。
十二宗徒之一的犹达斯来了,他知道哪里可以避开群众,利用黑暗逮捕耶稣。跟随他来的一群人中除了带刀的兵士还有司祭长、经师以及被派来的数百人。犹达斯叫了一声老师、以亲吻耶稣作为记号,于是他们下手抓住耶稣。宗徒们落荒逃走,完全离弃了耶稣。
第六天﹝周五﹞
天未破晓,耶稣孤独地站在大司祭府的院子;被大司祭和他身边的顾问非正式的审判。此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不利耶稣的证词(14:55-59),作假证指控耶稣,耶稣未回答不实的指控。其次是耶稣的证辞(14;60-62),大司祭问「你是不是默西亚,是那位该受称颂的天主的儿子?」耶稣说:「我是!你们都要看见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最后是判决与辱骂﹝14:63-65﹞。大司祭说:「你们听见祂亵渎上主的话了。你们说该怎么办?」他们都判祂死罪。
接着被交给比拉多。依逾越节惯例,这天比拉多会应民众的要求须释放一个囚犯。比拉多问:「你们要我为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其实比拉多明明知道司祭长是出于忌妒才把耶稣绑来交给他。可是司祭长煽动群众,要求释放巴拉巴。比拉多再问:「那么,你们所称为犹太人王的那人,我该怎么处置呢?」群众再大声喊叫:「把他钉十字架!」比拉多问:「他做了甚么坏事呢?」群众更大声喊叫:「把他钉十字架!」比拉多为了讨好群众,就释放了巴拉巴,命令鞭打耶稣后交给人拉去钉十字架。
士兵强迫路人基勒乃人西满帮耶稣背十字架,不是出于他们对耶稣的善意,而是因为耶稣实在太虚弱,负荷不了。
到了下午三点钟,耶稣大声喊:「我的天父!我的天父!为什么离弃我?」旁边站着的人有的听见了,说:「你听,他在唿唤以厄里亚!」有一个兵士跑过去,把浸着酸醋的海绵绑在藤条上端,塞往耶稣嘴边说:「等一下!我们看厄里亚会不会放他下来!」耶稣大喊一声,就断了气。突然,黑暗笼罩耶路撒冷整个大地,以及圣殿布幔从上到下撕裂成两半,显示审判已然发生。
回顾主耶稣过去五天,在耶路撒冷以公开的行动与辩论挑战当权者,逾越节近尾声的情况下,其激情的激越快速使祂步上被钉于十字架同等激越的苦痛。
约六点钟的时候,受人尊敬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来见比拉多,要求收殓耶稣的身体,而比拉多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赶在安息日开始之前,把耶稣身体用麻纱包好,安放在一个由巖石凿成的新墓穴里,又把一块大石头滚过来堵住墓口。耶稣的女性门徒玛利亚、玛达肋纳等一直尾随到这里,目睹这一个违反当地常规的体面葬礼﹝通常被钉十字架的人没有葬礼﹞
第七天﹝周六﹞
安息日,马尔谷未着一字。信经说;「耶稣下降阴府」,乃宣认耶稣确曾死亡,并且是为我们而死,祂藉此死亡战胜了死亡和「握有死亡权势的」魔鬼。﹝希2:14 ﹞并且解放所有在祂之前为正义而活、死于不义之人。
復活节日
復活节是教会礼仪年核心的庆典。在耶稣与宗徒从加里肋亚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三次预言祂的死亡与復活,以此强调祂的先见之明。﹝马尔谷福音8:31-32, 9:30-31 ,10:32-34﹞。如果基督以钉十字架结束,没有如同预言般第三日復活,祂很可能早已被人遗忘;仅是另一个在血腥世纪被处决的犹太人。
「基督的最后七天」,对比我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中,展现生命激情的常是为自己为子女求取富足乃至精神领域自我实现的满足。基督以爱人的使命为生命焦点,以孤独、屈辱、被钉的巨大痛苦,再以最后的死亡与復活来求取全人类的福祉。期间,天主子神性亦俱人性的耶稣,在肉体上祂不是感受不到疼痛,不是不会害怕。在神性上祂预知死亡之前的折磨、预知门徒的背离,预知因爱许下的圣体圣事,领受的人左顾右盼并不被尊重………。然而,祂,义无反顾,一步步走完「苦路」。
四部圣经随写作时间多有增补和细节上的些微差异,一些求全的教友可能会自苦。不过,主耶稣的事蹟早在祂来到人世之前的数千年已被旧约预言宣告,不存在编撰与巧合。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