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彤芳

记得还没结婚以前,有一次听到父亲说:真是老了。最早的时候都是送朋友结婚贺礼;接着是生孩子的礼;然后是孩子们考上高中,大学及出国留学。现在都是送朋友孩子的结婚贺礼了! 不同的时代,人生的旅程却似乎是大同小异。父亲时代“考上高中,大学及出国留学”的礼似乎已经不存在海外华人中,但是二十周年庆却经常在耳边。或许是时代改变了,也或许是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礼金也已不是唯一的庆祝的方式了。

两年以前,圣荷西教区庆祝二十周年,举行联合坚振圣事。在容纳上万人的室内综合体育馆,聚集了来自五十二个堂区的数千名初、高中生,以及他们的代父母和家人。刚好我们的老大那年领坚振,得以参加这盛会。当孩子们领了坚振,全体都回到座位后,会场忽然熄灯,然后孩子们高举手上的萤光手镯。剎那之间,漆黑的会场,有数千的微弱亮光在挥舞,在欢唿。虽然领坚振的是孩子,但是我这做母亲的也感到再度领受圣神,深感基督徒做光(做盐)的责任和基督是光的美。

Santa Clara大学牧灵研究所今年也庆祝二十周年。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后顾与前瞻”的会议。深深体会到马爱德神父在最后那次电话谈话中的吩咐:「读书很好,但一定要和堂区保持联络。」看到圣荷西教区和牧灵研究所的关系,不就如此吗!教区成立之初,研究所培训了一批平信徒的领导人,在各个堂区辅助神父并做一些领导的工作。十多年后,圣荷西教区自己成立了许多初级培训班;研究所又与教区合作,开了一些更深,更广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友们能做更深远的服务。

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今年也将庆祝二十周年。因为准备参加全球海外华人牧灵服传大会,所以回顾了一下我们团体的成长。很有趣地发现团体的前十年,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读经聚会,并为保持下一代的美籍华裔天主教徒的特殊身份而努力。团体的后十年,开始关怀六,七十岁的长者,拜访流失的教友。团体早期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回到团体中带领初、高中生的活动,并负责礼仪的事奉。不论团体是在早期的开发期或是后来的守成期,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总是落在真空阶段。礼运大同篇中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如今人的寿命增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夹在老壮之间,而成为团体中特殊的一群。团体早期一直以为华人教会是为了第一代移民,如今看到第二代之间的感情像堂兄弟姊妹一样亲,毕竟教堂也曾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家。没有想到,这华人教会也是为了第二代的移民而存在。或许中国城中的天主教会的一些经验可以为团体的将来作为参考了。

回顾自己在团体的二十多年,从慕道到领洗,自单身到结婚,到为人母,业余性的事奉到全职事奉……,整个生命都与团体紧紧接连。与大公教会的关系也随着年龄,由华人团体渐渐扩展到当地主教府和其他的本堂,并参与一些本地天主教机构的活动;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华“桥”。马爱德神父在最后一次和我们团体聚会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中国人一定能比我美国人为中国人做更多的事。陶雅谷神父生前常说:你们要把中国的优良文化继续传下去。两位外国神父对于华侨生活的真谛,观察入微。但愿我今后的生命,能继续在华人团体的支持下,将两位团体创办神父们的心愿发扬光大。

杨彤芳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