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树治
我参加团体已经超过18个年头了,也担任了许多不同的工作与职务。见到这么多年来的起起伏伏、好好坏坏,深深的体会到天主是爱这个团体的,祂也一路呵护我们到今天。利用廿年团庆发行专刊的机会,我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 团体平均年龄提高:廿年前我们主要的成员是介于25-35岁之间,包括已婚、未婚,孩子们均届学龄。现今一看这些成员,均已五十上下,除了孩子长大外,自己也进入了人生另一个阶段。由于工作环境的变迁,与亚洲市场的开放,近十年来学成归国的留学生远超过留在美国继续发展的人数,因此团体四十岁以下的比例亦随之偏低,这是团体长远发展的一个课题。
二) 第二代的归属感:前言提到早期牙牙学语的孩童,有些已完成学业并在附近就业。他们积极的参与团体的各项活动,并带领年轻的一代,这是极该嘉奖鼓励的,我们要谢谢多年来为他们奉献心力的老师与辅导们。由于这些孩子还多半未婚,不知道等他们结婚之后,有了另一半与孩子,是否仍会带着孩子参加CCD,再进入我们所走过的同一轨道呢?
三) 与教区、堂区的关系:由于团体人数不多,且没有自己的青年圣召,因此我们一直停留在“团体”这个位阶上。在教会法中它是不具法定的地位,也必需附属于一个本堂。但主教常说圣荷西教区有52个本堂,这确实又把我们涵在其中,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参与与主教府所提供的教学、训练的机会,而不需要与本堂分享固定的名额。我们在主教府有办公室,可以与其他堂口取得相同的资讯,但是我们一切的活动都要使用教堂的设备,因此本堂的需要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最近Fr. Rick积极的想融合四个不同文化的团体,共谋堂口各项工作,我们势必要多花些心思在这上面。因此如何在主教府、本堂及团体自己营造的各项事务上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一个课题,也是一项挑战。
四) 团体的灵修或神修:个人与团体的信仰成熟度应随着时间不断的成长,天主教会算是最具包容性(inclusive)的宗教。我们有勇于表达的圣神同祷会,也有内敛持一的玫瑰经祈祷;有开放,也有静默式的退省;有众多圣人圣女创下的各种灵修方式。我们可以依自己的性向、阶段去选择,然而这一切的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瞭解天主对我们每个人的计划与对团体的计划,因此我们常要想团体举办的神修活动是否都朝着这个方向?
五) 团体的福传:中国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是否利用各种不同的机会,表达信仰带给我们的平安喜乐呢?我们是否记得邀请周遭的朋友一起分享呢?我们介绍福音的方式与时代的要求同步吗?我们福传的方式贴切人心吗?我们瞭解其他宗教吗?反过来说,我们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教吗?我以为福传不一定是一味强力推销自己的好东西,而是能聆听别人的需要,适时表达关心与爱。我们团体在未来年岁里,是否能继续成长,就得看福传的功效了。
六) 团体内的共融与湾区团体间的合作:我们的同工都是义工,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因此能花在各项事务上的时间与精神都有限制。在沟通上难免有所疏漏,在技巧上难免不尽周全,容易产生误会。如果大家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有限,而多往正面、好处去想,可能在服务上更为愉快容易些。除了内部的分工,在湾区国语组有费利蒙、中半岛,粤语组有联合市、屋崙及旧金山,团体可以一起合作举行联合性活动,而湾区青年朋友更是以英文来个大集合,这将是一个趋势,也可结合大家的能力,物力,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七) 参与北美华人教会活动:除了湾区之外,我们团体也积极的参与主办基督活力运动,有机会与全美及加拿大的神长、教友们分享信仰,建立友谊。参与及主办夫妇恳谈会,也能帮助教友及非教友建立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也是福传工作之一。北美圣职及教友联会,我们也该尽量不缺席,若能分担一些大会工作,且协助各地刚成立的华人教会,与更大更多的团体合作共融,也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课题。
八) 与台湾、香港、大陆教会的关系:毋庸置疑的,团体的成员多来自以上三地,如何与同源同种、同一信仰团体,建立关系,彼此瞭解,亦是我们不可不思考的课题。邀请洽公来美进修、访问的神职、修女、及教友代表到我们中来带领避静,举办座谈会,将对我们信仰上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助益。因此平日连系工作是不可间断的。
拉拉杂杂的写了上述八项反省,总觉仍未周全,但我想到保禄宗徒给格林多人教会所写的,“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活的,却是天主。” 我们原是祂小小的助手,唯有天主才能成就这一切,让我们一起心连心,手牵手为团体下一个廿年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