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让我们一起吃顿饭,其他交给时间
作者:陈菡
第一次举办Alpha是在两年前。在古伟业叔叔的鼓励下,我预备做一个Alpha的专辑。其间经历怀孕生女,这件事就被耽搁了。这篇文章浓缩了过去两年的採访内容,纪念第一、二次Alpha,也响应即将举办的第三次Alpha。
2023年,一个主日弥撒后,我与Maria第一次见面,我们约在Parish Hall聊天。
Maria是Alpha「启发之旅」的发起人,也是教会的热心教友。採访她时,她正在主持某个活动,我们是在活动间隙谈话。
整个聊天过程,我都被她的工作激情感染,头脑发热的我甚至说也要为Alpha尽一份力。
然后,我就没了下文。
因为真得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啊(😅)
……
古伟业叔叔在介绍Alpha时说:“Alpha差点就要办不起来。”
幸好有Maria和她背后的团队,今年已是举办Alpha的第三年。
一场盛宴
如果你问: Alpha「启发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是一个藉着美食沟通情感的活动。
参与Alpha的人们一起吃饭,一起观看关于基督宗教教义的影片,然后在观影后交换对影片的看法。
觥筹交错间,人们卸下心防、成为朋友,也让基督宗教教义照进了现实的生活。
Alpha课程最早在1977年推出,它的创始人是伦敦圣三一会的助理牧师马纳姆和基督徒阿尔乔。
它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很快风靡全球。至今,已经有2700万人参与了这一课程。
Maria是在圣荷西主教府接触到这个课程,她被“吃十次饭就会成为朋友”的理念打动,于是决定带回SJCCM推广。
她的想法得到欧神父的支持,并很快组建了一支为Alpha工作的队伍。
我问Maria:”Alpha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餐食。每一道菜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色香味俱全。”
这是我在第一届Alpha结束后问Maria的问题,她强调了食物的精美,也肯定了餐食组负责人Lulu的付出。
Lulu有餐馆经营的经验。在她的领导下,餐食组每周三就会开始备餐。
有过厨房经验的人可能知道,如果出餐量大,出餐时间紧迫,稍不留意就容易翻车。
但Lulu和她背后的餐食组,每周日下午准点为大家奉上精美的菜餚。
她们都是志愿者,没有报酬,却投诸了时间和精力。除了心中福音广传的信念,我想不到还有什么理由。
王树治老师说,如果Alpha继续办下去,他会去餐食组帮忙。
“为什么?”我问。
“因为餐食组很辛苦。”王树治老师答。
无压力交流
王树治老师是我参加慕道班的老师。
他在慕道班一般讲两门课,一门是《十诫》,一门是《七件圣事》。
对于第一次接触天主教教理的人来说,这两门课枯燥晦涩,上课不开小差是很难的。王树治老师的讲授却让我有听下去的慾望。
王树治老师在第一届Alpha中担任桌长。
Alpha 分为五桌,坐在一张桌子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桌长不评判任何人的观点,只在必要时回答桌友的问题。
王树治老师那桌原本有七个人 ,都是和王数治老师年龄相仿的前辈,中途退出六个人,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离开的原因很相似:alpha作为初阶课程无法为他们答疑解惑。
而留下来的那个人,是基督教新教的教徒,本身也不热衷于所属教会的活动。他参与全程,就是单纯想了解alpha这个活动。
每次王树治老师问他有没有什么看法,他也只是简短回覆:“没有看法。”
就在我以为这组Alpha凉凉了的时候,王树治老师话锋一转:“后来又有四个人加入。”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两个孩子的宝妈。她来自广州,没有宗教背景,但嫁给了是天主教徒的南美洲人,孩子都已受洗。她参加Alpha一方面是想自己了解天主教信仰,一方面是想为母亲找一个说中文的环境。
另一个是Santa Clara大学的博士。他来自台湾,自评主动性低。他认为天主教教徒对人包容,传教时不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压迫感,和他个性相投。
从访谈开始,我一直纠结于Alpha最终的成果,想知道有多少人参加慕道班,有多少人领洗。
王树治老师把我拉回来,他告诉我,他可以鼓励参与者,但不是一定要拿到什么结果。和结果相比,更重要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环境。
大家在宽松的环境下,基于信仰展开讨论,谈信仰,又不止于谈信仰,也谈人生,谈自己的生活,谈当下最困惑的事。
王树治老师为代表的桌长们,则像港湾,倾听参与者的心声,并把alpha的精神从活动内贯彻到活动外,让参与者感受到被包容和被理解。
最后这一桌结果也不错:
两个孩子的宝妈就像一座桥樑, 她的母亲会和教会保持联络,她的孩子将来或许会参加儿童道理班。
Santa Clara的博士,则已经加入慕道班和圣咏团。
全程参与的基督新教教友,意识到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决定回归所属的教会。
这让我想到博尔赫斯说的一句话:“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Alpha提供的环境,就让教友和非教友像水一样,彼此相融。
与天主碰触的体验
如果我问,为什么要参加Alpha?
十个中有九个都会回答:因为有美食,因为可以交朋友。
到了参与时,有人能收穫意外之喜──与天主触碰的体验。
主持Reunion活动的浦耀庭老师说,他判断一个活动办得好不好的关键,是能否感受到圣神的临在。
起初我理解不了这种感觉,但在採访Sherry时,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
Sherry是2024年领洗的新教友,也是第二届Alpha 的桌长。
身为桌长,在最后一次alpha,也就是Retreat 时,她要为本桌的成员覆手祈祷。
身为新教友,她很怕自己无法像老教友一般出口成章。
当活动真正开始时,大家把桌椅围在一起。
她听着圣歌,忐忑的心渐渐平静。她突然觉有一种被拥抱的感觉,彷彿天主就在眼前。
当她伸出手放在桌员的额头上时,她没有紧张,说的话没有一句不通顺。她为她们祷告,也像是天主藉她之口所行的祝福。
“大家问我是不是提前准备过,其实没有。”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圣神的概念。”她说。
而在这一瞬间,犹如电光石火,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圣神的临在,并且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地感受到。
那是刚到美国时,我找了一份工作,单休。因为是重新回到会计岗位,还要适应英文环境,我有些压力。
在查经的时候,我问:“在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我很难兼顾信仰,我该怎么办?”
海霞阿姨说:“不要把工作和信仰割裂开。如果你有压力,就向主祈祷,诉说你的压力。”
从此,不管是迷惘时,困惑时,软弱时,我都会祈祷,并在祈祷时诉说我的烦恼困惑。
有时我甚至省略掉祈祷,只是诉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被拥抱、被包容的感觉,彷彿主就在我的面前。
我曾经一直以为圣神的临在是指奇蹟。
但在Sherry的启发下,我才发现不是。
圣神的临在指的是圣神灌注于心的安定感。
重塑自己的契机
Alpha「启发之旅」的课程,围绕着生活展开。
但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的「万能攻略」,它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感召和引领。
它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时间的沉淀和个人的机缘。
就像马尔谷福音4:30-32所说:
“我们以什么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种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一切的种子都小;当下种之后,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它的荫下。”
当alpha把种子撒往我们的心田时,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
这是我们重新看待自己,重新评估自己的契机,
也是我们重新塑造自己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