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大
由于印刷版的圣城通讯, 文章的编幅长短受限制, 而网络版的圣城通讯, 文章编幅不受限制, 故此, 在此登出原版之 “慕道班的育苗人─慕道班团队”
属灵生命的成长不可能速成更不能偷工减料。圣荷西天主教华人团体,近四年来由邹世亮弟兄带领的慕道班团队,踏踏实实地帮助有心探索天主教信仰的朋友达成心愿。我们竭诚欢迎团体的新力军也感谢一点一滴倾力陪伴幼苗茁壮的慕道团队,特别邀约晤谈以飨圣城通讯读友。
詹: 根据2014年盖洛普的调查,美国的宗教气氛原本在已开发国家中,是比较浓厚的,平均约41%的人,每星期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可是近十年却慢慢流失,以您「慕道师」的立场该如何因时度势,因应这个现象留住教友,进而争取教友?
邹: 首先,认知上应了解,天主教于传统上;一个非教友进展到新教友的过程,是非常严肃的过程,容我分为三个阶段(或三大板块)来介绍:
第一阶段(第一板块)
源起于人身体、思想、灵魂的复杂性。信仰的萌芽,开始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 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产了关连发生了影响。比如:我们在人生不同的生命阶段,起起伏伏的生活经验里;总会遇到各样疑惑或是难以理解的人生现象、社会现象。于是这个人于这个时候,便会思考如何找出答案来解决心中疑惑。〈例如:人生在世上的目的、意义?为何人生有痛苦的存在?为何社会存有不公义现象?神存在否?神为何不去排解,去除人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所以从人间走到宗教欲求解答。若此时此人刚好有相识者是有宗教信仰者,便自然地此人就会愿意来到教会,一探究竟。
〈注: 以上只是有意来到教会原因之一,因篇幅有限还有其他各种原因或情况就不列举〉
第二阶段〈第二板块〉
从交往,认识教友到教友团体〈教会〉开始,到有兴趣认识神是怎么一回事开始…其中媒介可参与教会中的圣经/生活分享,教会活动,教义的认识〈慕道班〉,弥撒礼仪的感受等等。
当然此人的引介者─教友,可一路陪伴及解答此人各项简单的问题。若此人愿意朝此方向迈进,有意愿追求信仰〈认识神〉而进入慕道班去认识教会的基本教义。 从七至九个月的陶成,若愿意并准备接受洗礼,便可成为新教友,加入教会成为新的一员。
此时也即下一阶段得到更深的生命,在信仰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第三阶段〈第三板块〉
因着新领洗,新教友,新的生命开端,他极其需要各方的陪伴、同行、指引。籍参加 教会生活的各项活动,如弥撒,圣经研读,生活分享,参加讲座,与神交流等等。尤其弥撒是一丰富盛宴:当然,当你了解弥撒的结构,每一动作,埸地布置(颜色)的意义,则这弥撒礼仪便是人与人团体的盛宴,也是个人与神的往来〈聆听圣言,感谢赞美,领受圣体……〉有机会感受神的亲自临在于众人中。
在此第三板块〈第三阶段〉最珍贵的特色是,不再是在头脑上认识神,而是从亲身经歷,体验与神交谈〈感觉到神的亲自临在〉。只要去细微观察、体验、反省/沉淀发现于我们的周围的事、物、人就可发现神临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会中。是认识神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最漫长,最实在的成长及成圣之道路上,直到身体终结。
有了以上三个阶段〈三个板块〉的陈述,再去回答以下问题,便容易得多了。
詹:请问如何去找慕道友,是教友的邀请亲友或是工作伙伴的介绍?
邹:如同第一阶段中陈述,因教友们都有着亲人、朋友、同事……的往来,当有渴望找寻宗教信仰的人,询问我们关于信仰、人生等疑问,我们便引领他们到教会来。当然也有我们留意身旁的非教友而介绍、引领他们来到教会团体的。
詹:请问慕道班是採甚么方式授课?团体的、个别的?课程安排,除了天主教教义还着重甚么?
邹:在第二阶段〈第二板块〉的陈述中,现行的慕道班课程是以天主教教义为核心,以课堂方式讲授教义各单元题目,让慕道朋友领洗成为天主教友后,能对天主教教义有一简单的认识。
另外在每个主日下午,慕道朋友会参与弥撒的前半段。当证道完毕慕道朋友即出教堂到教室,作圣言分亨〈将刚才听到的读经、神父的证道与自己生活体验做一感受性的分享〉。
再接着的一小时,有讲员作专题介绍天主教教义。所以慕道友每一个主日便会接触到礼仪圣言和圣经与教义。
詹:依您看如何避免兴致勃勃的热心教友变为冷淡进而失联?
邹:当然得先找出冷淡失联教友的原因:例如: 有教友个人灵性上的需要,教会团体是否及时地基本地照顾到?感觉被冷落而减弱进堂的动力?或于团体中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觉得孤独。或是青少年教友特别嚮往活泼动人心扉的信仰体验。或教友因工作的迁移,而暂别团体。或教友因家庭原因,或缺乏教会团体关怀而疏离教会团体?
真的,教友们能够主日来到教会团体,既是受祝福,也是教友信仰和难题的排序。〈当然信仰可帮助生活,生活可强化信仰〉,总言之,对于冷淡教友我们只能尽人能做的事,余下是神的工作。
詹: 您认为慕道班的朋友领洗后如何做才能强化堂区团体意识和信德生活?
邹:我想新领洗的教友,主要是参与教会团体,如第三阶段(第三板块)所陈述。 因着参与教会生活如弥撒、圣经分享、讲座、避静、修和圣事………。若能在教会团体各小组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小组去参与加入成为其中一员,这样可透过事奉另一种方式强化信仰,〈人与神来往很美的、容易的。人与人来往是很实在的能成长的〉。日子久了,新教友会自然地认同教会团体,也即其教会团体意识。
信德生活方面:除了参与教会生活,也应把信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中、工作中、人际关系中……〉。力行方有真知〈从力行中看到耶稣如何生活,从自己生活中认识到耶稣的肉身:爱、喜乐、困难,顺从……〉。
詹:弥撒结束前神父都会说:「你们去传福音吧!」但是我又不会讲道理,每每听着心就虚,该怎么办。
邹:从非教友到新教友的阶段(三个板块)的陈述得知:我们可从第一阶段做:我们身旁的亲人,朋友,同事……的非教友中,我们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要过了头惹人厌)。
第二阶段(第二板块), 才是讲道(教义),若认为心还虚,可跳过去,留给慕道班讲员去做。但可陪伴慕道者于他们的慕道过程。
詹: 您这些年陪伴慕道友,请问有什么启发和心得?。
邹:这些年陪伴慕道朋友们,从九月开课,一路上看到各人的变化,尤其在课堂上看到她(他)们提的问题由浅而深。也看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热诚追求信仰。
对热诚者,觉得他(她)们真能藉此慕道,培育得到他(她)们所要的,对神会有一些了解与感受‧对一些比较不那么热者,能理解他(她)们可能因生活上,工作上的事,而跳跃式缺席,使整个脉络的教义得不到全貎,也影响他(她)们对神的认识(当然领洗后,还可作透过日常生活去进一步认识神)。
詹:慕道友常来自多元文化,夲持尊重每个民族文化传统,寻求以基督信仰丰富和提升其文化内涵,是天主教在传播仰过程中的原则。 请问,您带领慕道班如何面对此问题?
邹:很幸运地,我们的所有慕道者均以讲国语为主(即大致上大家均受中华文化→儒家的薰陶) 故文化背景、思维均相像。只需微调少许,便能溶合来自各方的慕道朋友‧ 由于大家追求的目标一致→宗教的信仰,所以更能藉此而相同目标而无缝融合。
詹:为什么天主教又称公教会Catholic Church?
邹:在天主教教义第748条记载「基督为万民之光……教会脸上所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个人」。 相似的图像是:教会好像月亮,它的光完全由太阳反射过来。
另一书叙述「至公教会」基督的教会是大公的,为全人类的,像光芒一样,向四方八面扩散,使接触到它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光的照耀,因而奔向基督。 再通俗一句话,至公Catholic 类似Public (向公众开放)。
詹: 请问耶稣所宣扬的「爱人如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不同?
邹:耶稣的属性是神(天主子),是宗教层面。孔子的属性是人,是哲学层面。但我们老百姓看此二句话,耶稣所言是主动式,去爱外在的近人,其程度如同爱自己一样,无私地去爱。
而孔子所言是另一方向,反方向地表逹爱别人(自己觉得不好的事与物,就不要加于别人)。
最后,在此对慕道班过去四年来的老师、圣言分享带领者、荼水/点心准备者、慕道礼仪帮忙者,致一万分感谢你们(妳们)的热心与奉献。谢谢。
詹: 谢谢您的努力 让团体充满希望。让我们了解慕道朋友成为教友的陶成三阶段,以及信仰生活经验的分享与陪伴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