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路芃芃 (老四)

回顾与母亲相处的日子,她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勇于接受挑战、承担责任、具有冒险犯难的精神。这使我日后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论顺逆的环境,都能克服畏惧,前进不退缩。

自小爸爸虽是家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但运维筹谋的总务大臣却是母亲。母亲年幼时不爱唸书,但个性好强能言善道。除参加学校乐队及女童军外,又兼篮球队队长。为人母后,为了儿子未能甄选进入较好的小学,挺着大肚子找教务主任理论。直言学校应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让学习有困难或启蒙较晚的孩子更有机会进入好学校和接受好老师的带领。

记得求学时,家中物质匮乏数度陷入危机,多亏母亲一手扛起,带领家人共渡难关。帮助父亲的贸易公司发展各式针织鞋面,成功地在各个眷村里推广手工艺品外销的生意。有一年父亲生意失败,全家为了偿还债务,想尽办法赚钱,大哥边唸研究所边从事翻译,姊姊们除了课余兼家教褓姆外,还彼此抢着休学找一份全职的工作帮助家计。最后还是妈妈坚持大家都得完成学业,由她外出工作夜晚在医院照顾病人。这对一个备受宠爱,自小生长在富裕家庭的母亲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改变和挑战。

待自己结婚生子后,我更能体会母亲无私的付出。不仅支持她的子女,也爱屋及乌照顾子女的家庭与下一代的孙儿。当我们焦头烂额分身乏术于工作与家庭之间时,母亲就成了各家免费又理所当然的保姆、管家及煮饭婆。她无惧于陌生的国度,言语不通、交通不便,一切从头学起。于六十二岁只身赴美帮助大姊带小孩;随后又于一九九九年我移民美国时,恊助我照顾一对十岁与三岁的子女。使我能无后顾之忧,于中年转换跑道后,得以兢兢业业持续工作至今。这期间每逢经济不景气、公司裁员等压力。母亲就成了我最大的支柱,她总是鼓励我尽己之力,无需紧张害怕。就算没工作她和姐姐们也能养活我们。

如何教育子女是我从母亲那学得的最大智慧。每当于美国成长的子女争执而大打出手时,母亲总是很威严又有技巧的化解纠纷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儿子自小个性倔强不服从权威,唯独对外婆却敬畏三分。他曾冲着婆说:「我谁都不怕就只怕妳」。而善解人意不吃眼前亏的女儿,更是从婆那直接学习到做人处事察言观色的好本领。母亲常常对她讲述在老家大宅院的故事、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谨言慎行、而又能藉着父母对独生女儿的宠爱,在家中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母亲的姨娘早逝未留子嗣,兄弟五人皆不愿为她送终,唯有母亲鼓足勇气为其穿戴寿衣,披麻带孝以尽晚辈的孝道。

母亲是在陜西开封就读玫瑰女中时开始接触天主教信仰。可是这颗种籽一直到她五十多岁时才发芽成长。那时在李哲修神父的带领下,父母两人在台北汐止长青山庄的小教堂一同领了洗,正式成为天主的子女。赴美后跟着女儿加入了圣荷西华人教会,迄今已近三十年之久。这期间她接受圣母军的召叫成为辅助团员,并在长青老人会中服务他人;也接受他人的服务,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但是真正让母亲的信仰往下扎根的动力,却是婚姻失败后那段痛不欲生的经验。爸爸对我们的爱没有改变,但是对母亲的爱却被其他人取代了。我们很难站在母亲这边同仇敌慨的指责父亲,却又无法帮助她从绝望中重生。感谢慈悲的天主,一步一步引领我们脱离仇恨,忧虑与报復的死荫幽谷,重新在祂永恆的爱与希望中成长。渐渐地母亲学会了开放自我,接受天父的旨意,而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或经验过生活。

这些年来母亲的体力和记性大不如前,看不见也听不清楚,总是穿同样的衣服、讲同样的话题,无法完全料理自己的生活。为了分担姐姐多年来照顾母亲的辛劳,我建议她们每个周末来我家同住。刚开始压力很大,总觉得是个负担与义务。有时我会失去耐心不再聆听她的话语,并在忙碌中急躁地催促或纠正她的错误,更会因为她无法按时吃饭吃药或做运动而对母亲生气。没想到当我放慢脚步,心无二用把周末的时间保留给母亲而减少其他活动后。日子竟然变得轻松愉快。与母亲的相处也能以她的需求为我的目标。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彼此的互动更为融洽。这样的转变令我非常惊讶也深切体验到圣神的带领。就像将周末保留给母亲一样,我也必须将安息日保留给天主,为参与感恩圣祭而放下所有的工作,并在祈祷中空虚自己以聆听祂的旨意。唯有这样不断的学习,我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基督徒并经验到耶稣所说的生活中轻松柔软的轭和而内心的平安喜乐。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然而在天主慈悲的带领下,纵然是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亦不会是基督徒的大恸。生命的晚年还是可以这么充满喜乐平安,一切了然于心。

生活中的痛苦使我们更接近天主,精神的贫穷也让我们更依赖祂的恩宠。举心向上,仰望天父,突破自我。使我在追寻基督的道路上,能不忧不惧的生活于天地之间。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復活期 第二九三期, 回到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