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投身于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计划智慧地塑造我们
在拉特朗大殿奉献日弥撒中,教宗良十四世反思教会,勉励信众“摆脱世俗标准的束缚——世俗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却不知等待的智慧”。“耶稣改变我们,召叫我们投身于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计划智慧地塑造我们。”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良十四世在11月9日举行了拉特朗大殿奉献日弥撒。在2700名信众的见证下,教宗回顾了罗马主教座堂的重要歷史。这座教堂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赋予基督徒信仰自由后下令建造,数年后由西尔物斯德肋一世教宗祝圣。
教宗强调,这座被称为“众教堂之母”的大殿“远不止是一座纪念碑或歷史遗迹”,而是“活生生的教会的标记,由精选的珍贵石头在基督耶稣这块奠基石上建造而成”。我们同样作为“活石,在世上构成一座灵性的殿宇”。教宗援引圣保禄六世的话解释道,“正是教会团体,即‘教会,信徒团体’,在拉特朗展现了其最坚实、最显赫的外在结构。”“在为天国全力奉献时,我们不应仓促草率:要深入挖掘,摆脱世俗标准的束缚。世俗常因不懂等待的智慧,而过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
与教宗共祭的还有罗马教区代理主教、圣若望拉特朗大殿总铎巴尔达萨雷·雷纳(Baldassare Reina)枢机,以及罗马教区副代理主教雷纳托·塔兰泰利·巴卡里(Renato Tarantelli Baccari)。此外,约160位司铎和10位主教共祭。
为了建造,我们必须先仰望基督
教宗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基础出发展开他的反思。“它们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人不安”,建造罗马主教座堂的人们找到了“足够坚实的基础来支撑其余部分”,“通过艰苦的挖掘”,从而避免了建筑物随时间推移而坍塌。教宗认为这个比喻很有啓发性,因为“我们作为活生生的教会的工人,在建造宏伟建筑之前,必须先在自身和周围挖掘,清除所有可能阻碍我们抵达基督坚实磐石的不稳定材料。”事实上,良十四世引用了礼仪中的第二篇读经,取自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稣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别的根基”(三11)。“这意味着要不断回归祂及祂的福音,顺从圣神的引导。否则,风险就在于在薄弱的基础上堆砌沈重的结构。”
教会是一个工地
教宗随后谈及弥撒选读的《路加福音》。其中记载了税吏匝凯,一位“富有且权势显赫”却“渴望见到耶稣”的人,爬上树枝在人群中寻找耶稣的身影,“对于他这样习惯在税关上坐享其成、视一切为应得贡品的人而言,这实属不寻常且有失身份的举动”。良十四世指出,对匝凯而言,“攀爬树枝的行为意味着承认自身局限、挣脱骄傲的枷锁”。正因如此,他终得与耶稣相遇,从此“开啓了崭新的生命”。
“耶稣改变我们,召叫我们投身于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计划智慧地塑造我们。近年来,‘工地’的意象常被用来描述我们的教会之旅。这是个美好的比喻,它诉说着活力、创造力、奉献,同时也意味着艰辛、待解的难题,有时甚至是复杂的挑战。”
礼仪的重要性
教宗最后强调了“主教座堂使命的一个核心要素”,即礼仪。“这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巅峰,也是其全部能量的源泉”。在教宗良十四世看来,礼仪中蕴含着他在讲道中提到的所有主题:“我们被建造成天主的圣殿,成为圣神的居所,并获得力量向世人宣讲基督。”
“因此,在伯多禄圣座的所在地,对礼仪的精心安排应当成为全体天主子民的典范:既要遵循礼仪规范,又要关注参与者的不同感受,遵循明智的本地化原则,同时又忠实于罗马传统特有的庄严而朴素的风格。这能为积极参礼的信友的灵魂带来极大的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