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最后七天 the Last Seven Days of Christ

基督的最后七天 the Last Seven Days of Christ

作者 Author: 詹绍慧

无疑,耶稣基督如果没有復活,就不会有之前的受难日,人类永生的救恩也跟着无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主耶稣以三年的时间所言所行都是朝向救赎的目标,可是在关键时刻的最后七天,受辱求苦至死方休底勇勐行径,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Passion」一词可解释为受难,也可解释为献身的激情和心志的专一。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多偏重于耶稣救赎受苦的一面,反而忽略了耶稣言行的其他意涵。

我们可以说;构成耶稣十字架之死是祂对天国﹝天主的国﹞王权与正义的伸张,及对人类处境的关切。公开仗义直言;反对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旧有的宗教系统与统治阶级合作剥削贫苦大众和遭人鄙视嫌弃者一边。再屡施奇蹟,以被当局视为大逆不道恨之入骨的默西亚姿态出现。

「基督的最后七天」“A Day-by-Day Account of Jesus` Final Week in Jerusalem”,吴妍蓉译,原作者是教授宗教文化的马可士‧伯格与约翰‧克罗森。根据最早的玛尔谷福音,记录公元七十年左右,耶稣生命经歷被传述的过程。同时作者声明这部书不是「直接的歷史」,是结合了记忆的歷史与诠释的歷史。此外,四部福音唯有玛尔谷是按照时序先后,日记式写下耶稣最后一周的懿行。


第一天﹝圣枝主日又称棕榈主日﹞

公元三零年春天,犹太人一年一度神圣的逾越节也是圣周的第一天。耶稣从北方加里肋亚骑着小驴从橄榄山下来,进入耶路撒冷城,身边围绕着大批的农民和追随者。他们狂热的摊开衣服铺在地上,撒上带叶的树枝,高声欢唿。

同一天,管理犹太和撒玛黎雅的罗马总督比拉多,率领庞大骑兵纵队也进入耶路撒冷。进城的目的并非对犹太子民宗教信仰的敬意,而是预防地方出事,展现帝国的权力与荣耀。宣称其皇帝不只是统治者,也是上帝之子。耶稣则是宣扬天主的国,体现和平、正义与怜悯的愿景。于是两支队伍的同日进城自然令掌权者视为政治示威,是有意为之的嘲讽。说不准耶稣也确有此意,否则从来都在乡间和类似迦百农小城镇以农民为对象讲道的耶稣,何以选这一天进城?

从歷史背景上看;耶路撒冷早于公元前一千年达味王的时代就是古以色列的首都,至第一世纪仍作为犹太民族的圣地。无论犹太人或基督徒,都把耶路撒冷当作信仰的城市和希望的城市、压迫的城市和痛苦的城市。所以在这一天,各方信徒与做小生意的民众都涌入圣城,耶稣择选这一天进城的意义至关重大。不过这股内在驱使的激情也把耶稣推向苦难的边缘。

第二天﹝周一﹞

第二天,耶稣与宗徒从伯达尼回城,他们到了耶路撒冷,耶稣一进圣殿就把所有在圣殿里作买卖的人赶出去。祂推倒兑换银钱及贩卖鸽子的桌子,也不准任何人抬杂物在圣殿的院子穿来穿去。更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载『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的祈祷之所』么?你们竟把它做成贼窝!」。实际上耶稣这种对当地圣殿合法献祭与财政活动的处理,意味着象征性的关闭圣殿。因为祷告与献祭仪式虽然两者都是律法中的诫命。但天主是正义与正直的,在崇拜取代正义的时候,天主就会拒绝圣殿。

另方面自第一世纪开始耶路撒冷的圣殿即是地方与帝国的课税中心,也是信仰的中心。不仅中介上主的存在,也中介上主的赦免。圣殿是献祭的唯一场所,而献祭是赦免的途径。当时洗者若翰所举
行的施洗仪式即为「赦罪」,并与耶稣一致都带着浓厚的反圣殿色彩。再说所谓的「赦罪」,于公于私被大司祭视为一己的特权,圣周期间来圣殿朝圣的群众又特别多,大司祭们视耶稣为眼中钉也理所当然。另一个潜在原因是大司祭须与罗马配合;既要缴税又要防范跟随耶稣的人群越来越多,惹怒罗马人。所以当耶稣在圣枝主日被簇拥着进城并对圣殿责难时,大司祭盖法就说:「让一个人替全民死,免得整个民族被罗马人消灭。」

根据马尔谷福音,三年来耶稣宣扬天国的信息早已使祂陷入和当局的对立。经师、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已先指控耶稣是被魔鬼附身和亵渎圣神。

第三天 ﹝周二﹞

早晨,耶稣和门徒又回耶路撒冷,当权者知道耶稣昨天讲的比喻是在指责他们,想要逮捕他。但尽管想,却没有动手去做的原因是他们怕群众,因为群众站在耶稣那一边。

有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奉命来见耶稣,想从他的话里找碴来陷害他。他们质问耶稣:「我们向罗马皇帝凯撒纳税是不是违背我们的法律?我们纳税还是不纳?」耶稣看穿他们的诡计,就说:「你们为甚么想陷害我?拿一个银币给我看吧!」他们给他一个银币,耶稣问:「这上面的像和名号是谁的?」他们回答:「是凯撒的」耶稣说:「那么,把凯撒的东西给凯撒,把天主的东西给天主。」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命中有两个独立的领域,即宗教与政治。在宗教领域,我们要「归给神」,而政治领域,则「归给凯撒」。试问有那些东西属于天主呢?事实上,大地的一切都属于天主。

当时有些贵族认为;只有「梅瑟五书」才是「圣经」。不相信死后生命,亦即死人会復活。所以他们故意提出:「兄死留下妻子没有孩子,他的弟弟必须娶寡嫂为妻,造成七位兄弟接连娶同一个女人,最后都死了,连那个女人也死了。从死里復活时,这个女人算是谁的妻子呢?」耶稣回答说「天主是活人的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暗示上主关心的是活人而非死人,上主的国,不是为死者而存在,是为生者而存在。重点不是死后生命,而是今世的你如何生活。

接下来是一位经师问耶稣:「诫命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耶稣引自犹太教圣典的诫命回答说:「第一你要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你的上主。第二你要爱邻人,像爱自己一样。」这位教师重复耶稣口中的答案并加上一句:「这比在祭坛上献祭和其他给上主的祭物都重要的多。」耶稣看出他的智慧,就对他说:「你离天主的国不远了。」因此,再没有人质问耶稣。

周二这一连串的冲突故事中,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经师都反对耶稣,就像不是所有法利赛人和贵族都反对耶稣,一些女性及黑落德王朝的高官夫人也支持耶稣,甚至为耶稣安排葬礼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 即是一位富有的议员。

第四天﹝周三﹞

是逾越节的前两天,司祭长和经师阴谋要秘密逮捕耶稣,把他处死。他们说:「我们不要在节期中下手,免得激起民众的暴动。」当天,耶稣在痲疯病患西满家吃晚饭的时候,一个女人带来一支玉瓶,里面盛满很珍贵的醇香油膏,她打破玉瓶,把香油膏倒在耶稣头上。有些人颇为反感并且生气,耶稣却说:「由她吧!她在我身上做了一件美事,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提前傅抹了我的身体是为安葬之事」。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福音无论传到什么地方,人人都要述说她所做的事,来纪念她。」

为什么这位女子有资格、或她的行为何以会受到耶稣如此异乎寻常的赞美呢?这是因为在所有听过耶稣三次预言自己死亡与復活的人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相信耶稣。对我们来说;她是第一位基督徒,在发现空墓穴之前,她就已经因为耶稣的话而相信祂了。

耶稣的十二位宗徒中,有一个依斯加略人犹达斯;他去见司祭长,要把耶稣出卖给他们。他们喜出望外,并许以金钱。

此时周三将近尾声,背叛者与勾结帝国统治者的人达成协议,阴谋已然启动。

第五天﹝周四﹞

圣周四充满戏剧性。耶稣最后一餐,在黑暗中被捕,被带至大司祭处,一切都在周五天亮前发生。

耶稣常与流浪汉及边缘人「等不受欢迎」人士用餐,在阶层分明的社会当然遭受对手批评。对耶稣而言是深具包容兼宗教与政治意义,宗教意义在于,祂是以天主的国为名义做这件事。政治意义则显示了不同的社会愿景。

耶稣于最后晚餐做了哪些事?玛尔谷福音用了四个动词:拿起、感谢、擘开、分给。这四个关键词提醒我们与食物有关的一个场景;耶稣用几个饼和鱼餵饱五千人。因此最后晚餐的意义在于代表世界的饼,上主的正义对抗人为的不正义,从奴役到自由的新逾越节,以及参与从死亡到新生的道路。

晚餐结束后,耶稣与宗徒唱一首圣咏。然后出城到橄榄山脚下一个名叫革则玛尼庄园的地方。到了后,只带了若望、伯多禄和雅各伯到稍远一点的地方祈祷。祂开始悲戚难过,对他们说:「我的心非常忧伤,你们留在这里,醒寤吧!」祂往前走几步,俯伏在地上,祈求说:「阿爸,我的父亲哪!祢凡事都能。求祢把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旨意。」祂回来,发现他们都睡着了。祂对伯多禄说:「西满,你在睡觉吗,你不能醒寤一个时辰吗?又说:你们要醒寤祈祷,免得陷于诱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的………」耶稣又去祈祷,说了同样的话。

耶稣祈求拯救。祂祈求这个时刻过去,苦杯移去。「时刻」和「苦杯」都指迫在眉睫的酷刑和惨死。祂宁可不经歷这些事,并不令人意外。但祂仍将自己交给天父。

这段祷词不只反映耶稣对上主的顺从,而且在最悲惨的情境中仍然信任。

十二宗徒之一的犹达斯来了,他知道哪里可以避开群众,利用黑暗逮捕耶稣。跟随他来的一群人中除了带刀的兵士还有司祭长、经师以及被派来的数百人。犹达斯叫了一声老师、以亲吻耶稣作为记号,于是他们下手抓住耶稣。宗徒们落荒逃走,完全离弃了耶稣。

第六天﹝周五﹞

天未破晓,耶稣孤独地站在大司祭府的院子;被大司祭和他身边的顾问非正式的审判。此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不利耶稣的证词(14:55-59),作假证指控耶稣,耶稣未回答不实的指控。其次是耶稣的证辞(14;60-62),大司祭问「你是不是默西亚,是那位该受称颂的天主的儿子?」耶稣说:「我是!你们都要看见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最后是判决与辱骂﹝14:63-65﹞。大司祭说:「你们听见祂亵渎上主的话了。你们说该怎么办?」他们都判祂死罪。

接着被交给比拉多。依逾越节惯例,这天比拉多会应民众的要求须释放一个囚犯。比拉多问:「你们要我为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其实比拉多明明知道司祭长是出于忌妒才把耶稣绑来交给他。可是司祭长煽动群众,要求释放巴拉巴。比拉多再问:「那么,你们所称为犹太人王的那人,我该怎么处置呢?」群众再大声喊叫:「把他钉十字架!」比拉多问:「他做了甚么坏事呢?」群众更大声喊叫:「把他钉十字架!」比拉多为了讨好群众,就释放了巴拉巴,命令鞭打耶稣后交给人拉去钉十字架。

士兵强迫路人基勒乃人西满帮耶稣背十字架,不是出于他们对耶稣的善意,而是因为耶稣实在太虚弱,负荷不了。

到了下午三点钟,耶稣大声喊:「我的天父!我的天父!为什么离弃我?」旁边站着的人有的听见了,说:「你听,他在唿唤以厄里亚!」有一个兵士跑过去,把浸着酸醋的海绵绑在藤条上端,塞往耶稣嘴边说:「等一下!我们看厄里亚会不会放他下来!」耶稣大喊一声,就断了气。突然,黑暗笼罩耶路撒冷整个大地,以及圣殿布幔从上到下撕裂成两半,显示审判已然发生。

回顾主耶稣过去五天,在耶路撒冷以公开的行动与辩论挑战当权者,逾越节近尾声的情况下,其激情的激越快速使祂步上被钉于十字架同等激越的苦痛。

约六点钟的时候,受人尊敬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来见比拉多,要求收殓耶稣的身体,而比拉多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赶在安息日开始之前,把耶稣身体用麻纱包好,安放在一个由巖石凿成的新墓穴里,又把一块大石头滚过来堵住墓口。耶稣的女性门徒玛利亚、玛达肋纳等一直尾随到这里,目睹这一个违反当地常规的体面葬礼﹝通常被钉十字架的人没有葬礼﹞

第七天﹝周六﹞

安息日,马尔谷未着一字。信经说;「耶稣下降阴府」,乃宣认耶稣确曾死亡,并且是为我们而死,祂藉此死亡战胜了死亡和「握有死亡权势的」魔鬼。﹝希2:14 ﹞并且解放所有在祂之前为正义而活、死于不义之人。

復活节日

復活节是教会礼仪年核心的庆典。在耶稣与宗徒从加里肋亚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三次预言祂的死亡与復活,以此强调祂的先见之明。﹝马尔谷福音8:31-32, 9:30-31 ,10:32-34﹞。如果基督以钉十字架结束,没有如同预言般第三日復活,祂很可能早已被人遗忘;仅是另一个在血腥世纪被处决的犹太人。

「基督的最后七天」,对比我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中,展现生命激情的常是为自己为子女求取富足乃至精神领域自我实现的满足。基督以爱人的使命为生命焦点,以孤独、屈辱、被钉的巨大痛苦,再以最后的死亡与復活来求取全人类的福祉。期间,天主子神性亦俱人性的耶稣,在肉体上祂不是感受不到疼痛,不是不会害怕。在神性上祂预知死亡之前的折磨、预知门徒的背离,预知因爱许下的圣体圣事,领受的人左顾右盼并不被尊重………。然而,祂,义无反顾,一步步走完「苦路」。

四部圣经随写作时间多有增补和细节上的些微差异,一些求全的教友可能会自苦。不过,主耶稣的事蹟早在祂来到人世之前的数千年已被旧约预言宣告,不存在编撰与巧合。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沙与泡沫 Sand and Foam

纪伯仑着 闻璟译


我恆踯躅于海岸 踯躅于沙与泡沫之间

高高的浪潮会将我的脚印抹去

微风也会把泡沫吹散 唯大海与海岸恆在。

每一颗珍珠都是每一粒环绕着痛苦的沙所建造的神殿。

何物渴望建造我们的身躯?环绕着我们的又是何样的沙?
10

回忆是另一种方式的相逢。

遗忘是另一种方式的解放。

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盼望。

根乃是一朵不重视名利的花。

一个顽固者等于是一个全聋的演说家。

事实是没有性别的真理。

慾望是生命的一半 冷漠却是死亡的一半。

当你进入生命的心中时 你将在万物之中发现美

即使是没有审美能力的眼睛亦将如此。

当你渴望那不可名状的祝福 且不知何故而伤心时

你已真正和生长中的万物共生长 且昇入你的大我。

倘你躲在我心中 那将不难以找到你

倘你躲在自己的躯壳 那么 谁找你都没有用。

假如嘴里塞满食物 你如何能歌唱?

假如手中握满黄金…

你如何能举起手来接受神的祝福呢?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 Cross on Top of the Church

作者 Author: 朱奇昌

大约是一九四七年,准确的日子不记得了。天津市法租界的西开教堂,在一次的雷阵雨中,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被雷轰殛,损坏了;一时间,社会上的无神论者议论纷纷,认为天主教还是迷信宗教,要不然为甚么连自己的教堂都被雷噼了。

西开教堂算不上是天津最大的教堂,也不是最古老的教堂,却是天津建筑最先进,选址最优越的教堂,地处天津市中心,原法租界中心。

那时候我才十六岁吧,正在天津市立第师讲圣经。我无法问牧师,因为牧师不会说中国话。

一直到我考进北京辅仁大学(英文的名称就是Catholic University of Beping),接触到天主教,我的启蒙神父,苏培英神父告诉我:天主创造一切,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都是天主创造的。

天主创造了阴阳电,创造了阴阳电相遇会发出闪电光,会发出雷鸣,天主也创造了避雷针。高大建筑物要按装避雷针,是建筑师不装避雷针,才导致教堂上的十字架受到雷噼。天主教是公教,天主不能因为是天主教堂,就改变物理定律。虽然那时候,没有问过牧师,更不认识神父,但是我没有随波逐流,陷入反宗教的泥流,因为我已经从那股泥流中净身而出。

我认识了苏培英神父之后,懂得了过去在反宗教泥流中,有人总是试图以有限的人脑去理解无限的天主,那就是长时间难以从反宗教的混沌意识中醒悟过来的缘故。

七十年前天主教堂受到到雷噼的偶发事件,今后还可能发生;但是天主教是公教,辅仁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李神父,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天主教是公教,是科学的宗教,不是邪教。每天读信经,我们就在世俗中不会迷途。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亚西西朝圣 两万步 Assisi Pilgrimage

作者 Author: 龙侃

前一阵子,生活突然失去热情,觉得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很久没有被触动的心情。这时候,有个阿姨问我说:「要不要去亚西西朝圣?」这个来自天使邀请,像是生命中的一个机会。去认识这位天主教友排名前三名喜爱的圣人──方济。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赶快答应了。就这样,去了罗马跟亚西西。

罗马

当小说Eat Pray Love 用「吃」来代表罗马的时候,我就对罗马的食物,不管是咖啡、冰淇淋、义大利面、披萨、海鲜、还是火腿,充满期待了。咖啡当然没话讲。罗马的食物也真的很好吃。我这三年吃的义大利面,可能都没有这两个礼拜的朝圣多。不过,罗马最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的歷史感。之前看书,就觉得罗马就是很多艺术啊、教堂啊、壁画啊。结果我们一下飞机,先去看本笃隐修的地方,他在西元五百年左右住的地方。看着教堂里十三世纪的湿壁画。不管是一千五百年前还是八百年前,对我都好像是天方夜谭一样。

天主教最喜爱的艺术家

罗马好像一个艺术史的懒人包,要看罗马式建筑有罗马式,要看歌德式有歌德式,从西元一世纪的万神殿,穿越十五世纪的文艺復兴,再到十七世纪的巴洛克,比较重要的作品,罗马都有。这其中,当然有天主教最喜爱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不管是他画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或是雕刻的La Pieta,都很令人震撼。我没有想到最后的审判有四层楼高,比电影萤幕还要大。不管是配合自己记得的圣经讲的最后审判来看,或是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这幅画都会令人想很多,也想很久。创世纪更不用说,我一直以为天主父长的就是像米开朗基罗所画的那样。看到天主父的「原照」,当然要多看几眼。看到La Pieta,就一直想要体会到书上说的,你有没有感受到圣母的孤独。还有她的孤独背后有的天主的爱。

其实,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来,天主教是希望在教堂歌颂天主对人的爱。

亚西西

朝圣团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当我对罗马的吃,样样都很满意的时候。我们团员的分享,却都不喜欢罗马,觉得罗马太乱了。大家都喜欢亚西西。就好像大家都要离开台北,要到宜兰、花莲,去过着「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这倒也是,在罗马,到了教堂,想要祈祷一下,后面总一群人推挤着参观、照相。一下子祈祷的气氛就没有了。对我们这种以祈祷为主的朝圣团来说,真的是没什么帮助。亚西西就不会这样。

如果罗马的代表字是Eat,亚西西就是Slow。生活慢下来,悠闲下来,就比较接近自己的心了。走在方济生活的城市里,参观方济的家,看着对方济说话的十字架,他住的地方,独修地。一边走着,一边想方济的生活。很多地方,都有感动,在安静中,也都在跟我说话。

到La Verna的路上

到La Verna的中途时,我们参观去另一个圣方济建立的隐修地修院(Monte Casale),离快速道路大约三十分钟的车程的深山里面。或许不是假日,整个修道院的参访者只有我们。参观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老修士,名叫Nicholas,今年八十多了。他在后面陪着我们,他非常热心,介绍时说义大利文,不过我们是听不懂的。

后来我们团里的人,对这位修士印象很深。常常提到他,或许是他的慈祥,谦卑或许是他的笑容满面。阿姨还说他的衣服补了五个地方。

他住的地方非常简朴,却可能比我们朝圣团里的人都快乐。在他的身上,真的看到了生活的快乐。这次教宗访美,他坐一台飞雅特的小车。新闻说,教宗平常就吃一些水煮过蔬菜跟饭(boiled vegetables and rice)。这些人的生活,都向我们提出天主教很喜欢问的问题:「生活中的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少就是多?」

两万步

这次朝圣,最没有想到的是要走路。而且几乎天天走路,每天两万步。

在罗马的时候,虽然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是蒋大哥非常认真的希望我们能一天走完罗马。我们一路从伯多禄大殿走到万神殿,再走到竞技场。

又有一次,蒋大哥说:「每年圣体游行,教宗从拉特朗大殿走到圣母大殿,我们要不要也走一走?」这当然也要走。上午走完了以后,下午还要去梵蒂冈博物馆参观。这个参观,又走了三个小时。

到了亚西西,神父说要体会方济的心情。要从亚西西山城走到圣达勉堂,还要走回来。隔天,又要从山城走到宝尊堂。常常到了下午,神父就看他手机上的APP,很满意地告诉我们,今天又走了两万步。

在亚西西,走了两万步之后,最惬意的事,就是坐在广场前,跟着团员喝啤酒、吃冰淇淋、聊天分享。看着广场上也是来朝圣的人,享受一天劳苦后的成果。

望教友很喜欢问:「为什么天主教的修会要这么多?」这个问题只要看每个修会的活动就知道不一样了。像是耶稣会的避静,就可以喝咖啡、听圣乐、看圣经。有一次,我去参加他们举办的避静,下午读圣经一个小时以后, 我还会去吃个饼干,喝个下午茶,再继续念圣经。这次方济朝圣团,可以改名叫每天两万步团了。如果你是喜欢走路的,还是优先建议方济朝圣团。

最后一天早祷

最后一天早晨,大家一起去伯多禄广场前咏唱晨祷。在唱赞美诗的时候,看着太阳升起, 照在伯多禄大殿上,突然就分心了。就像电影场景一样,眼睛看着伯多禄大殿,耳朵听着赞美诗,心中换着一幅一幅朝圣经过的场景,回想在这些场景中的心情。看着团体的朋友,想着这些天一起的分享。心里有一种感动,是那种想抱一抱团员,也想时间停下,朝圣不要结束的那种感动。

我的亚西西

朝圣刚开始,晚上的时候,跟我的室友聊天,问他什么是方济的精神。室友很热心的分享他的体会。后来每天晚上就成了当天我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心得分享的宝贵时刻。有时还听到我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就觉得非常丰富。

回到家以后,看着窗外的树,远方的云,会想到方济说的山的精神。喝咖啡的时候,也想起亚西西”the beauty of doing nothing”的生活。有时事情做到一半,突然想起方济简单的生活,提醒自己不要把事情弄得太复杂。把在亚西西学到的,带回自己的生活中。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爱的印记 Leave mark of love

作者 Author: 天佳

每个人都有他与天主最独特的关系,与主相遇时都是最动人的心灵故事。我的心灵故事明确显示出来是在二十二年前的圣家节。那一天在辅大的净心堂受洗,终于回家了,正式成为天主教徒。

其实,寻找的过程很漫长,然而,凭着天主的慈悲,使我的理智摸索找到了方向,我大学唸得是哲学系,虽然哲学唸得不怎样,但我非常想要找到“什么是真理?”这个答案,因为紊乱的社会价值观让人困惑。我的行动也有了目标,大二参加了服务性社团,寒暑假去新竹少年监狱服务,第一次进苑的经验是被天主深深地触动,第一次面对那些受刑人,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潸潸流下,那是没法形容的感受,当下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有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我和那些受刑人的不同只有一墙之隔,他们是触犯了法律,而我只是侥倖没触犯明文法律。我以什么来服务他们?我的爱那么有限,究竟爱的根源是甚么?当寻求的心是那样地热切,天主定会让人找到...原来主耶稣就是真理,就是爱,祂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也曾有好友带我去基督教会的团契,觉得他们都是热心的人,活泼的团体,可是那不是我的家,最后很奇妙地终于在天主教的弥撒中,深深感到这是我的家,感觉对了,是的,就回家了。

当我决定要受洗了,我很确定没什么疑问了,于是我敲了辅大宗教辅导室的门,开门的是一位神父,我告诉他:“神父,我要受洗”,神父应该很少碰到一个陌生人有这样的要求,他很和蔼地告诉我:“不行,要先听道理“,当时我心中还不太服气,心里想,如果是在基督教,应该很快就受洗了吧!然而随即一想,也好,就听听神父跟我说些什么道理,这是骄傲,然而慈悲的天父仍然为我开着这扇门。回想九个月的慕道歷程,真是感谢神父为我讲道理,因为当时我对天主教会实在瞭解不多。说起这位为我讲道里的耶稣会陈宗舜神父,他因为多年讲道理的经验,他会以每位慕道友适合的方式来排课,比方说他知道我是哲学系的学生,他就特别先排富有哲学思维的道理,如宇宙之受造,啓示性的信仰。他自己在神学院任教教会史,所以他也能深入浅出地回答慕道友关于基督教会的问题。每次三十分钟的道理课,都觉得过地特别快。陈神父还特别推荐我参加信仰团体,因为他知道信仰的旅程是要和同伴一起走的,互相扶持,于是我加入了基督生活团的中道,还没领洗的我,跟团员学习很多,真的谢谢他们的陪伴!

然而天主的圣神持续在作工,在彰化静山的一台弥撒中,我又泪流满面,深深感受到想要领受基督神粮的强烈渴望。终于神父提议让我在圣诞节领洗,不用等到隔年的復活节前夕。然而那年有中国主教团新的规定,认为圣诞节应该重点放在为全人类的救赎而诞生的小耶稣,所以不适宜有成人慕道友领洗,当我得知这个决定,我又难过了,觉得怎么要领洗那么难!我跟神父说,我不需要甚么良辰吉日,我只想领洗,即使平日也可以。神父告诉我,人一生领洗就一次,所以要隆重地将礼仪做好,我想如果这是天主要我等的,我愿意顺服。于是神父安排了圣诞节后的主日──圣家节,为我施洗!现在回过头看看,这曲折地领洗过程,是天主给我这个新教友的爱的礼物,祂让我体验到对祂那么地深切渴望,祂为我安排了好神父和团体陪伴我走上信仰道路,祂让我学习到等待和顺服的重要。这只是个开始,然而人是很容易健忘的,我的领洗却是谓我那么地铭刻于心,二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仍是记忆犹新,天主对我真是慈悲!所以在此我也愿意勉励慕道友们,珍惜与天主相遇的时刻,有可能是你的感动,你的难过,你的眼泪,和你所受到的安慰...等等。天主正透过他人和事件和你谈心呢!!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来自祂的爱的印记!!

这只是一个小灵魂渴求天主的小故事,其实是天主好不容易等到小羊回到了羊栈。领洗只是个开始,小灵魂走的信仰旅程从此开始,二十二年来受洗的小灵魂也成长茁壮,仰赖天主的恩宠和慈悲继续走向祂!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应当给亲人怎样的临终关怀 Hospice to the Love Ones

作者 Author: 王慧君

一个遭遇车祸的二十二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两小时进去看望五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但另一个极端却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十~十四天(有时候可以短到二十四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復健康」转向「减轻痛苦」。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嚥出现困难,周围迴圈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但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缛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缛,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唿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唿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当吞嚥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 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 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病人餵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一项对一百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六小时,清醒者仅佔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唿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唿吸道分泌。濒死的人在唿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我们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迴光返照。这时候他要找和要看见的是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载自健康生活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新年谈缘份 Theme on Synchronicity

作者 Author: 陆达诚神父

最近笔者介绍一位年轻朋友给一位老神父,为听领洗的道理。他们超有契合,皆大欢喜。但不久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位年轻人在对话中讲了「缘份」这个词,那位长者告诉她:「这个词我们教友不用,它是佛教的用语;我们不说缘份,说『天主的安排』」。

新年近了,让我们来思索一下「缘份」的真谛吧。

「缘份」这个词真是或只是佛教的用语吗?或许它原是从佛教的用语转入华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但今天它绝对不再是佛教的专利了,它现在是国人普遍应用的语彙。因为它太好用了,因此大家乐「用」不疲。不论用此词者有什么宗教背景,甚至连佛教徒都不会想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或此词来自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二千多年,许多佛教语彙已熔入中文,用者绝不会想到其来原。举一个例子来说:「三生有幸」这个成语。当我们要形容一个异乎寻常的幸运时,就会说:我真是「三生有幸」这句话。但若仔细一看,就会觉得里边确有问题,因为它与佛教轮迴教义有关,暗示一种前世今生的信仰。基督徒不信轮迴,没有三世或多世的想法,所以或许会用它,但只把它当作形容词而已。若真要用「三生有幸」这个成语时,会在「三生」二字前后加一引号,表示自己不信轮迴,仅借用其说而已。但为非基督徒来说,他们不懂基督徒为何如此敏感而需要加引号。当然我们撰写有关比较宗教的论着中最好避用或加引号用之,以免混扰视听。

「缘份」与「三生有幸」不同。前者不必牵涉佛教教义的联想,它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说法而已。人们一般使用它时,不会想及佛教。如果一定要用「天主的安排」,当然可以,但「缘份」与「天主的安排」的涵义有些出入。「天主的安排」包含了神的意志;「缘份」似乎只是偶然的巧合。 这种偶然的巧合对当事人应是很有利的,所以叫它「缘份」,实因它我人带来了机缘,使人与人从陌生到相知相识,终成莫逆之交,使我有「投缘」的对象,使我与人有「缘份」。

这样看来,「缘」这个字不能随意取消或取代,因为投缘的经验颇多,要教友每次把「缘」改成「天主的安排」未免太苯重了些。反之,「缘」像「天空的一片云」(徐志摩的《偶然》)是飘渺轻淡的。可是我们再想一想,又觉得「缘」好像不能不有上主的干预,因为这么轻淡的偶然事件,居然在人际关系上产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和后果。我们可以相信是天主的爱使我们有缘的经验。天主渴愿人类也有幸福,因此祂愿意,人随时随地都可有意外的喜悦。「随时随地」就成为宇宙内的「恩宠点」,只要碰及恩宠点,缘就发生了。这样,缘就成为恩典的代名词了。如此,我们可说,甚至应说,缘份是天主的安排,它来自天主对人的慈爱。

新年中,我们放较长的假期,大家心情愉快放松。又与许多亲朋好友久别重逢,欢宴畅叙。交流得愉快,友谊就加深,彼此就更投缘。这样旧缘得以加储,新年一定活得很快乐。一切缘份都是可欲而不可求的,都是天主白白的恩典,亦可说是天主冥冥中给你我的安排,所以受惠者需要深深地感谢天主。

与人相交可有缘份,与天主相交也可有缘份。只要我们常常打开心门,通过祈祷使自己充满灵气,天主自然会来,使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体会与祂密切结合的幸福。新年中我们如能圣化每一个相遇,则天主恩宠点处处都开。这是主祂的红包,天主是我人慈父之感更为明朗。这样的新年才是基督徒喜欢的新年。

天主的安排出自天主的爱,祂的恩赐就是缘份。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谈「痛苦」 Theme on the Pain in Life

作者 Author: 王愈荣主教

近年来许多天灾人祸,扰乱人心。例如IS伊斯兰的兴起,各地的地震、龙捲风、颱风、海啸、干旱、大水等。多处战争,不仅造成很多人伤亡,还制造了数百万难民。使人感到痛苦和恐怖,我们会问:「为什么天主许这些事发生?」

走近大医院看到各种年龄层的病人,许多长者和行动不便的人,不是依赖子女陪伴,就是靠外劳照护。

自古以来,人们常在探讨痛苦的问题和它的意义。国人常以「命」来解说痛苦,只有「逆来顺受」,不然就以报復的心态作为,结果又制造了更多的痛苦。

儒家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佛家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苦,无可避免,一切只能随缘。

旧约时代,犹太人也寻求痛苦的解答,因而有了「约伯传」的作品。它表示痛苦不一定是罪恶的后果,而是天主对人的试探,约伯虽被魔鬼捣乱,不但倾家荡产,子女死亡,还染上一身病痛,但他并不抱怨天主,只是痛不欲生。但是这似乎也无法解除我们心中的问题,天主何以用如此严苛的方法考验一个人?

我在西班牙马德里修院求学时,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神师卡而维士神父讲了这样一篇默想;大意是在加尔瓦略山上,耶稣被钉十字架上,两旁有钉二盗。左盗犯法作恶,罪有应得,他不但抱怨还讥笑耶稣,没有得到受苦的好处。右盗却受到耶稣受苦时的平心静气,忍受一切的动人榜样,他痛悔已罪,求耶稣怜悯,耶稣答应他,带他同升天国,他善用了他的痛苦。

这两个强盗的作为,为我们解答了一些问题。人们有时有了痛苦疾病,是因为自己犯罪造成的,天主给些警讯,如能因而悔改,则痛苦是有利于我们的,但这名强盗没有善用,无法得救。

耶稣被钉十字架上,祂是天主子,没有罪过缺失,祂受苦是为了我们的得救,使我们的罪得到宽赦而获得永生。为此人的受苦,不一定是自己有罪,是天主要我们效法基督为人的得救而忍受。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发表了「论得救恩的痛苦」牧函,他对痛苦作了非常透彻的解释。

教宗说痛苦是和人共存亡的。教会在基督的十字架救赎的奥蹟中诞生,所以教会必须在人痛苦的道路上与人相会。在旧约的辞彙里,痛苦和邪恶是相通的。

他说,由于人的努力进步,世界有了从未有过的改变,同时由于人的错误和罪恶,也面临从来未有过的危险。

多次痛苦是由世界而来,人们没有把问题归咎于世界,人郄把痛苦的问题推给天主。

教宗也解释了旧约「约伯」的故事,约伯的朋友所表示的意见,也表明了在人类道德良知上所发现的信念:客观的道德秩序,要求对背命、罪恶、罪行予以惩罚。

天主责怪约伯的朋友们的控诉,而承认约伯是没有罪的。他的痛苦是无辜者的痛苦。痛苦必须以一个奥秘来承受,个人无法以自己的理性深入此奥秘。

为了体认「为什么有痛苦」的真正解答,我们必须瞻仰天主爱的启示,爱是痛苦意义最丰富的根源,尽我们之所能去领悟天主爱的崇高。

教宗说,人类痛苦在基督的苦难上达到了颠峰,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幅度,痛苦和爱连结在一起了。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不但完成了由痛苦而得的救赎,也把人类的痛苦救赎了。

圣若望保禄二世指出,基督十字架与復活的见证,传给了教会和人类,一个特殊的「痛苦福音」。赎世主亲自写了这部福音,祂以爱接受了痛苦,使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

教宗说叫人特别安慰的是;在基督身旁,常有圣母临在,圣母一生中,对痛苦的福音,作了示范的见证。圣母和若望一齐走上加尔瓦略山,站在十字架旁,她为了痛苦福音做出了唯一的贡献。她真是圣保禄所说的,首先「在她身上,完成了基督苦难所欠缺的。」

圣若望保禄二世提到了福音中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与受苦的近人的关系。「人不能完全找到他自己……除
非他忠诚地捨己为人。」〈「喜乐与希望」24〉世上有许多「好心的撒玛黎雅人」,他们有组织的为受苦的人服务,教宗对「这些以他们的知识和才干,为受苦的近人做各样服务的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世界上有痛苦为的是激起人的爱心,使整个人类的文明,改变为「爱的文明」。

痛苦确实是人的奥秘的一部份。「除非在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的奥蹟内,人的奥蹟是无从解释的。」〈「喜乐与希望」22〉「藉着基督、在基督内,痛苦和死亡的谜大放光明。」〈同上﹞

当今教宗方济于二零一五年四月十六日接见群众时说:「我们看到痛苦和死亡,特别是无辜的人,我们深深伤痛。当我们看到孩童受苦时,会伤到我们的心。这是「恶」的奥秘。耶稣担负起这一切痛苦和罪恶,担负起人类的一切痛苦。我们期望全能天主,消除一切不公、罪与恶、痛苦,而能凯旋胜利,可是天主显示了一种谦卑的胜利,依人性看,似乎是「失败」。的确,天主子在十字架上,看来是一个被打败的人,祂受苦、被叛离、受辱駡、最后死亡。

耶稣让恶在祂身上展开,祂接受了它,也战胜了它。受苦是天主伟大谦卑的奥秘。天主如此爱了世界,竟为它交出了自己的独生子〈若三:16〉。

「耶稣的復活不是美丽故事的圆满结局〈HAPPY ENDING〉而是天父给人类破碎希望的所在。当受苦时一切似乎没有了,当许多人觉得要从十字架上下来时,这正是復活的重要时刻。在黎明前,黑夜更黯淡,在最黑暗的时刻,天主干预而復活。」

祈求「忧者之慰、苦者之安」的圣神,可怜受苦的人。「病人之痊、忧苦之慰」的圣母,为我们祈求。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慈悲年的四旬期 Lenten season in the year of Mercy

作者 Author: 欧维礼神父

Fr. Olivera亲爱的弟兄姐妹,朋友们,

每年四旬期的开始教会让我们听到圣保禄隆重的宣布:『现在正是施恩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可以说在今年教会让我们过的『慈悲年』这句话更是真实的。实在,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信息,因为我们一想到在我们时代的普遍恐怖主义,许多地方的战争,在欧洲的上万的移民的戏剧性情况,普遍的仇恨和冷漠和那么多无辜人的痛苦,有的时候我们会害怕,心里不安。但是,天主的圣言提醒我们慈爱的天主不忘记我们也提醒我们今天也是真的圣保禄所说的:『罪恶在那里越多, 恩宠在那里也越格外丰富』我们也不要忘记改变世界是在改变自己开始。在天主经我们常对天父说:『愿袮的国来临』,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天国的来临是从我们的悔改开始,按照耶稣用向群众传播福音的第一句话:『你们悔改吧,天国近了』

教会也会提醒我们表面上的悔改是不够,需要心里上的悔改,真实的悔改。除于圣灰礼仪日及圣周五应守大小斋外,更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努力避恶行善。藉祈祷与守斋驱逐魔鬼的诱惑,并以二克己苦身效法耶稣的苦难。正如在额头上撒灰,象征人生命的短暂。施抹圣灰时依传统的经文是念:「人哪!你要记住,你原来是灰土,将来仍要归于灰土」,以及「你们要悔改、信从福音」指出耶稣在四旬期对我们的召换。

在四旬期的时候教会让我们纪念主耶稣为我们受苦受难和准备庆祝祂復活奥迹,同时教会提醒我们这是给我们永生的奥迹,慈悲的天主看重人心,珍惜每一颗悔改的心。就以与耶稣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个兇犯对耶稣说:「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得到主耶稣的保证:「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

朋友们,让我们不要错过施恩和拯救的日子,好好的利用天主给我们的慈悲年的四旬期,好好的准备耶稣的復活和我们在基督内信德的生活。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编者的话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我们迎来二零一六的春天,也跨越了四旬期迎来復活永生的耶稣。还记得教宗方济第一个圣周四便是到监狱蹲下来仔细地为十二名少年犯洗脚么?这位出生铁路工人家庭的教宗,今日成为全世界贫穷者的牧人、弱势者的代言人,我们从「教宗方济祈求与大化合而为一的祷词」以其一以贯之唿吁国际透过对话缔造和平,以爱人喜捨来拉近贫富的差距。黄凤梧的「一封公开信」以玛窦福音的五章的「爱你的仇人」,以「IS」旗帜攻击事件、让我们为看不到爱的人代祷。让怜悯驻留心中,疗癒恐惧。翟林涌神父又于退省的道理中讲述;自耶稣选择人性,出生前的被旅店拒绝,赤裸地来到世界,便与贫、苦、忧、病,社会底层的边缘人接近,与那自以为与天主关系良好的经师和法利赛不相为谋。更于被钉十字架上也没有以暴制暴,反为折辱他的兵士祈求宽恕,正是做了我们的脚前灯。

除了圣经的记载,从生命的经验中也能感受天主对一己的慈悲么?这倒似子女知道父母是爱自己,关系越好越能于生活细节中品出情味。王愈荣主教「谈痛苦」,天主给了痛苦让我们「痛」和「苦」。天主也给所有绝境中的生命都留下一道出口,只是这一张终极底牌,我们往往是看不到的。所以没有永远的痛苦也没有永不实现的愿望。古伟业「门徒的典范」,叙述的虽是玛利诺会退休会院埋葬的一位美籍周重德神父。他爱台湾更爱台湾偏僻山区物质匮乏的居民,为那片土地鞠躬尽瘁贡献了五十年。拉近来看,我们身边就有多位典范,要不凭甚么进堂有人送上主日道理单张、团体庆典或退省活动的筹备规划、前置、后置作业的打理,穿堂为望完弥撒的教友,准备糕点茶叙,停车场的车都开走了,再留下一一整理?再不时享用教友奉献的热粥和水果,是教区颁给任命状了么?当然,我们对他人无私付出是敬重和有感激的,相信神恩虽有区别、职务虽有区别、工作的效应虽有区别,都是同一的天主在人身上所推动的「工」。慈悲年,将心中对他人绵延的感怀显示出来,也是上主悦纳的呢!

龙侃的「两万步」,以风格化的笔触简洁生动的勾勒了朝圣所经之地,予人跟着脑海的画面去纸上旅行。天佳「爱的印记」,写出人的领洗是回到天主的家登记户口名簿。并于渴望领洗的挫折中,领会一切都不是偶然,都是来自天主爱的印记。陆达诚神父「新年谈缘分」一文「屋顶上的十字架」朱奇昌先生以教堂十字架的被雷噼;说明天主教的公教性、科学性、以及教义的开放性。王慧君「应当给亲人怎样的临终关怀?」文旨主为从医学的常识和数据;说明临终的过程以及如何帮助亲人少受痛苦,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基督的最后七天」,是依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黄怀秋教授与清大李家同教授的推荐序文,梳耙浓缩整理,敬请参阅。正待送印,却得知台南大地震,眼前的画面迅即浮现日本的,印尼外海地震引发的大海啸,瞬间把欢度耶诞假期的海滩人潮捲入海底。两个月前达拉斯连续的暴风雪吹倒六百栋房屋,电视上一位站在茫茫雪地里的老人喃喃自语:我的太太孩子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过,他们跟我们有距离,属于看电影的灾难距离。除夕前一天台南的地震呢?来了美国虽春节没有年味,但是在记忆里却是最最重要的,多少的年夜饭、多少的学子返乡挤车欢欣、多少除旧布新的辛劳。年货都备齐了红包都包好了,累了一天,先睡吧!……如平常一样过日子。冷风下只见焦急的亲人等待,等待……大地同悲,切莫忘记你我亦暂居海底板块活动之地。爱吧!让爱永续只此一世只此一个的你。

由清泉国中校长张嘉亨与惠文高中老师蔡淇华合写的一首歌:「台南 深唿吸」,让我们为受苦的朋友也在心底唱吧……

那一晚,夜很长,云很低,
我们听见彼此亲人的鼻息。……

以为不变的岁月,日怎会变成夜,
以为坚固的家里,天怎会成了地。……

在最冷的除夕,在众神的怀里。……

发表于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