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的关切与鼓励

病中的关切与鼓励

作者 朱蒙泉神父

各位主内的朋友:

病榻上偶尔有机会与「夫妇恳谈会」的夫妇聊轻松的话题,如分享孩子成长的喜乐;严肃的问题,如ME未来的大方向和人才培育问题……。

很长的时间了,我深深感到各地团体「领袖培训」的急迫性和优先性。

领袖有其特性,姑且不论先天后天,只要有领袖的特色,事实上已经是领袖,更无须问「是民选还是自发的…」

五年前读了《耶稣谈领导》这本好书,病中又有机会细读一下,同时在我周围的朋友身上看到许许多多「潜藏着的CEO」。

作者Jones女士提出Ω管理的领导者拥有三项能力:

  1. 自我掌控的能力
  2. 付诸行动的能力
  3. 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二和第三项是较为明显,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不知在这两项上花了多少时间和精神。

对第一项「自我掌控的能力」,我们较不容易分辨其中的重要性,值得作些说明。

凡是领袖,一定对自己和他人有所期许,因为他们有所「觉悟或洞察」,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或未来的组织机构有一种「构思」,并迫不急待地想要使这「构思」成为事实,但他也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会把这构思落实在具体环境中,也就是说:

  1. 远景 (Vision),这是领袖先知先觉的大方向。
  2. 使命感 (Mission),领袖对这大方向的嚮往,有急不能待的催逼感,不仅自己,而且使同道们一样感受到其急迫性。
  3. 策略 (Strategy),仅有远景和使命感而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领袖将按资源的多少、事之先后、物之轻重,编排行动的程序和日程表,不断修正,按方向做改变。

希望以上所写的,有助于对Jones女士「自我掌控的能力」的了解。简而言之,领袖能以理想和意义激发团体奔向目标,因为他知道「为什么理由要行动」,虽然我们不必每位是具名的领袖,但是我们可以不断的发挥领袖的质素和能力,希望《耶稣谈领导》唤醒各地「切望成为领袖的意识」。

本来以为中秋节可以吃月饼,可是病情无大改变,仍在復原中。每天唸天主经,我的日用粮是四、五杯太空人饮料,现正在研究是否可改为进食一般食物?体力方面时高时低,自己也做些小小的努力——走路,非常简单的运动,一方面帮助消化,一方面帮助体力,感到虚弱时就多休息,精神好时见见朋友,大约限于廿分钟,不致吃力。现在是以水来土埋的心态,面对明天的变化。

还是继续不断的收到各地的慰问,非常感激!仍继续依靠大家热情的祈祷!

主内互祷!
朱蒙泉神父签名
2003/9/15

朱蒙泉神父1


P.S. 另外附上「一位迈入老年耶稣会士的祈祷文」的英文版,给希望看到的朋友。

Prayer of an Aging Jesuit

Dearest Lord , teach me to grow gracefully.
Help me to see that my community does me no wrong
when gradually it takes from me my duties;
when it no longer seems to seek my views.

Rid me of my pride in all the “wisdom”I have learned.
Rid me of the illusion that I am indispensable.
Help me in this gradual detachment from earthly things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your law of time.

Teach me, in this turn-over of work and workers,
to discern a striking expression of life’s constant renewal
under the impulse of your providence.

And please, Lord, let me still be useful,
contributing to the world my optimism,
adding my prayers to the joyful fervor and courage
of those who now take their turn at the helm.

Let my life-style now become one of humble and seren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in change,
shedding no tears for the past;
making of my human sufferings
a gift of reparation to all my brothers.

Let my leaving the field of action be simple and natural ―
like a glowing, cheerful sunset.

Lord, forgive me if only now in my tranquility
I begin to know how much you love me,
how much you’ve helped me.

And now, finally, may I have a clear, a deep understand –
ing of the joyful destiny you have prepared for me
guiding my every step from the first day of my life.

Lord, teach me to grow old …. just so.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对SJCCC廿岁专辑的期望

作者 房志荣

房志荣神父

我很想快快看到这本专辑的出现,以能给这个海外华人教会定位﹕它在给人类最多最大的民族 – 华人- 传扬基督的福音上能扮演怎样的角色?邀稿函已指出我这一期望表达的范围和次序回忆﹕记得1997年9月初,曾到圣荷西讲过「天主教教理」。这是一本大书,但延续了教会二千年的传统,只是讲法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予以适应罢了。当信的总是宗徒信经的12条信理,所庆祝的是以感恩祭(圣体圣事)为顶峰的七件圣事,该遵守的仍是梅瑟即已颁布的天主十诫。我们所求的不外主耶稣在「天主经」里所指出的七许求。今天须作的适应可用图示意,基础是圣经,永恆的天主启示,梵二(1962-1965) 给出今日教会面貌,1983的圣教法典是管理的依据,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CCC) 是教会官方作的一个综合,值得大家参考。以上文件都有中文译本,有助理解原文。

房志荣神父 CCC 天主教教理
今年(2003)9月1日在比国鲁汶的一次有关中国的国际会议中,我把上图作为识别今日天主教会的徽章。讨论时有人说,这里没有一点中国东西。我的答覆是﹕中国东西在于解释,内容主要是圣经的天主启示,它虽是源于迦南地区,但的确指向整个人类,也是为了中国。请读者给予其他答案。

观察﹕六年前的那次聚会,及以后每月收到的「圣城通讯」(至今已接到2003年8月的188期),使我觉得像圣荷西这样的华人教会,在天主的救恩计画里应该有它的一份特有的角色。这一角色是什么呢?能有很多的解读和可能,以下略抒浅见,作为抛砖引玉的尝试。

勉做世界公民。自从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民心大有改变﹕最富最强不一定最安全。直至911那一天,美国人好像只有同情别人,协助他人的份。现在他们发现自己也须别人的同情与协助。站在信仰的立场上说,华人教友跟美国信徒一同参与感恩祭时,更有理由彼此认同。除了共患难,共急需,及全球化的世界走向以外,若望福音及保禄书信所说的-共为一个基督奥体的神学观,反而显得更具体,更为今日人类所需要。好的基督徒很自然地是世界公民,我们的祈祷和爱德生活都朝这方向前进。

在东西文明间搭桥。中华文明是延续不断,大一统的最古老文化,美国则是最年轻,最前进的新文化。圣荷西华人教会处在二者之间,一方面感受到美国社会的殷富和效能,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人情事故怀有说不出的憧憬。这种复杂的情怀是心理分析或哲学思考所能釐清的,但信仰生活凭着天主的启示,能指出一条心灵能走的路,就是玛窦福音第十三章,耶稣讲完七个有关天国的比喻后所下的结论﹕为此,从他的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玛十三;52) 。新旧,古今,中外,不是标准,好坏,善恶,是非才是弃捨或接受的准绳。

从日常的小事上做起。做世界公民,在东西间搭桥,好像是不着边际的大话题,其实不是。只须想想圣母玛利亚的一生,就不难明白了。她的领报,访亲,耶京朝圣,归途失子,圣殿重建,加纳婚宴,十字架下,与门徒共祷等,都是她日常生活的事。但有谁比她更是世界公民?不但东西,她担起了南北,上下,人间天上的桥。以上三项是观察,也是省思。

建议与展望﹕谈到华人教会,常以澳门,香港,台湾,大陆,海外为分区,海外又分东南亚和欧美。在第二十一世纪里这些华人教会如何彼此关心,互相合作,一定将影响在华人间传福音的成果至大且鉅。圣荷西华人教会是一支劲旅,年届廿,可为别的地区华人教会多想想,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什么美国拥有的专长。是民主,开放,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交谈,会聆听也会坦诚谦虚地表达己见…?这些都是旧社会与新社会矛盾的地方。

但富裕的社会也有它的危险,就是今世已足,少讲来生,也许是主耶稣重复说的那句话的微意吧﹕『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谷十;23-24) 这使我想起九月三日鲁汶会议中的二次小组分享。我们只有四人﹕一位大陆女教友(曾写过《爱的三部曲》三本大书,社科院出版,以小说格式介绍圣经,圣母,圣人),一位爱尔兰高隆邦会神父(曾在台北多福堂工作多年),一位加拿大魁北克传教会神父(在大陆长春已居留十来年)。

分享的主题是《教会在中国社会的先知角色 》,谈来谈去,很难交集,更惶论共识了。我表示贊同魁北克神父所说的社交诚实,善保资源,照顾穷困等,但我加上一句,信经的最后两句话『我相信肉身的復活,我信永恆的生命』也很重要。虽然今天讲来世的道理颇不容易,他说那使人进入一个空洞的世界,不切实际。但我从十岁信教开始,直到今天,主将会给每人一个公道的审判这端信理,为我是很实际的,让我不斤斤计较,把一切(包括所受的委曲)都託在天主手里。

我想谈的是,穷得无以维生,自非天主所要。但安贫乐道的人才真是有福的,我国的孔子,颜渊都是很好的榜样。华人教会何尝不可在美国社会中当先知!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圣荷西华语教友团体初期发展的回忆

作者 胡国桢神父

胡国桢神父

1983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美洲大地,受邀前往芝加哥罗耀拉大学参与题名「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庆」的一个学术讨论会。加州方面,负责给我安排行程的是马爱德神父,他是我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也为我的硕士论文英文版在美国方面接洽出版事宜。马神父当时正在耶稣会的旧金山大学(USF)里筹办一所「利氏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他很忙,只把我丢在USF及柏克莱的耶稣会院里,让我自己到各大图书馆(尤其GTU的书库)及学校附近的书店闲逛了一个半月。这一个半月的闲逛,确实让我眼界大开,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神学作品,使我神学视野的广度及深度都加强了很多。

我到了湾区的消息不知是怎么走漏的。总之,有一天我接到古伟业的电话,说是有人要来接我去他家,与圣荷西读经班的朋友见见面。这是我第一次与湾区华人教友团体接触的开始。据说,湾区华人天主教留学生的第一个读经班,是在柏克莱纽曼学生中心成立的。每次聚会,硅谷的教友都来回开车近二个半小时前往参加。后来,一方面路途真的有够远,而且圣荷西附近聚集的教友家数也逐渐多起来了,于是,圣荷西天主教华语读经班就自然开始了。他们有时邀约远在旧金山教区的华人神父,有时拦截路过湾区的台湾旧识神父参与聚会。总之,还找不到固定常期的辅导神父。

我已记不清楚,这一个半月中我到过古伟业家两次,还是三次。但我体会到这个团体不像永远只会是个「善会」的样子,因为硅谷华人社区的规模必定愈来愈大。而且这团体中有好几个人的组织、规划能力很强,将团体发展成有规模的「教会」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更何况,当时越南教友的教区性团体在当地已经成了气候,华人教友教区性团体的出现应该是迟早的问题了。

团体要发展成名符其实的「教会」团体,在天主教来说,有两个必备条件:其一,有长期固定的辅导神父;其二,与当地主教有交往,并得到认可。我试探式地私下与古伟业等几位朋友提及这个想法,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真懂我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若能找到一个长期固定的辅导神父,却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据我当时的观察,马爱德神父应该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读经班比较长期固定的辅导神父,并会设法使之发展成正式「教会」团体的最佳人选。接着,我暂时离开湾区,以一个半月时间,环游美国各大都会区,拜访各地台湾出来的华人教友团体,迨结束了芝加哥的会议之后,又回到了湾区。这时,我特别找了一个机会跟马神父坐下来深谈,给他分析台湾在美国留学生教友团体的生态,以及未来天主教华人团体在美国发展的可能情势,并直接挑战他,希望他能帮忙这个有前途的团体。他答应会慎重考虑,并表示愿意第二天陪我去参加这个读经班的聚会,再送我上飞机回台湾。于是我立即致电古伟业,他也很快就向马神父表达了邀请之意。或许,对马神父来说,我这个举动来得太唐突,给了他太大的压力,让他不知如何立刻回应,所以他第二天爽约,放了我鸽子,没有去参加聚会。聚会后,我是有点遗憾地离开湾区,以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按照我的信念,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回台湾以后,几个月之间完全没有跟湾区的朋友连络。岂料,第二年夏天,当我为了接受耶稣会的「卒试」灵修培育,而再次来到湾区时,情势发展得着实让我吓了一跳。这次是马神父亲自来接机,他说他代替圣荷西读经班邀请我参加下主日的聚会。由于人数太多,家庭客厅无法容纳,现在改在一所学校举行,聚会内容还包括了主日弥撒。让我最惊讶的是,这次聚会简直跟台湾小型堂区的规模不相上下了。我不知这一年之间,马神父与这群教友是如何连系上,又如何在短短几个月期间,聚会人数发展到近百人。直到今天,这个「谜」我一直没有解开,老实说我也不想解开,只要赞美天主完成了祂的化工就好了。

我的「卒试」基地在湾区捷运(BART)奥克兰市西区车站附近。每逢周末,只要我没被分配到为该地堂区服务,我都会搭捷运列车到Fremont。由教友接我去圣荷西,参与当晚在一位教友家举行的分区小组的读经聚会。周六及主日再参加全体的教会活动:包括「中文学校」「儿童要理班」「主日弥撒」。在这一年期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全体教友郊游採樱桃,并在樱桃园中举行弥撒圣祭。最重要的一次有意义行动,是陪伴多位教友,与马爱德神父一起去晋见圣荷西教区主教,向他简报我们华人教友团体的发展前景,请求主教指派一位神父做我们的辅导司铎,并分配一间教堂,做为我们主日弥撒及活动的空间。见了主教不久,我们就得到St.Clare堂区的欢迎,成为该堂区主要成员团体之一。陶雅谷神父也来到,为我们服务。从这时起,圣荷西的中国教友团体正式纳入天主教美国教会的正式体制之中了。

当年,我完成「卒试」回台服务,匆匆廿年过去。其间,我有两次机会赴美开会和探亲,都曾路过湾区,也有与几位圣荷西的老友小聚。发现这个在美国境内的华人教会团体,不但上了轨道,而且欣欣向荣。回想当年,也曾经在这团体初期发展的时机点上留有些许痕印,所以,大家今天的成果,我也同样感到与有荣焉。在此,请马爱德神父在天之灵,为圣荷西华人教友团体的下一个廿年代祷,让他们能有更大的福传及牧灵成果。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海外青使的延伸

作者 朱恩荣神父

朱恩荣神父

承蒙不弃,圣城通讯编辑小组通过树治来邀稿。看看那两页传真函,心中的立即反应是:饶了我吧!事隔廿七年,从那里开始回想起呢?

但是,继而一想:收到了十四年的「圣城通讯」,毫无贡献,现在有机会回馈,能不从命吗?还好,虽曾经过搬家,仍保留了大部份的圣城通讯,尤其是第100期(1996年四月),及第72期(1993年十二月),唤起不少回忆。又花了两整天,翻阅1998年底出版的《珍帚集》中的第四篇「走访海外」,终于想到了一些可以补充报导的往事。

1993年因为要去西德出席基督生活团世界代表大会,安排会后从欧陆经北美返台。那是我初次踏上新大陆。但那次祇从北美东北的蒙特娄(Montreal)往西南斜角行,途经的城市没很多,现在也记不得了。

根据我1997年十一月所记,刊登在1997年十二月份的朋友间(第156期)中的报告─「台湾留北美中国教友的现况及需要」(《珍帚集》第294-311页),1975年夏在台北成立了「海外中国天主教青年使徒事业协会」简称「海外青使」OCCYAA。1976年我刚巧要去柏克莱进修,所以顶了海外青使的名义,先走访了三十六个城市。之后九个月在柏克莱修课时间,不断保持连络。1997年学成归国之前,又从六月十三日搭上灰狗,到九月廿四日,车行两万五千三百多公里,共走访了六十八城市。其中最后一站是圣荷西,很可能那是我第一次访问圣荷西。

我尽可能地回忆,似乎是张芳芳告诉我她的好友陈凤文,也曾是台北磐石基督生活团团员,在圣荷西U.C.求学。那是我所认识在圣荷西唯一的教友。我请她打开U.C.中国同学会的名册,一一查看。凡是中英文名字中有天主教圣人名字的,一一打电话去问,是否是教友。其中有一位她的中文名字就是「德兰」,岂知陈凤文去电询问,她一口否认她是教友。待陈凤文告诉她:我们神父在这里,他说你一定是教友,她才承认。

再根据我在1979年十一月朋友间171期(《珍帚集》第39-334页)所撰「六十八年夏访北美琐记」的记录。那年六月二日陈凤文在圣荷西与Frank 朱锡明成婚,六月三日徐丽华与邓延璋共结连理,皆请我去主持婚礼。于是我第二次访问圣荷西,也展开了第四次的巡迴北美,这次访问了四十个城市。

很高兴找到了第100期的圣城通讯(1996年四月),看到第30页古伟业所记「1981年十月,成立读经班」。再查我自己在1981年三月份朋友间之所预告第五度访北美的行程,那年九月一日要到圣荷西。假如是符合的话,那么圣荷西的华人教会应该是从陈凤文家中的读经班开始的。今天恐怕已经很少人知道这歷史了。记得上次在陈凤文家中餐叙时,夏成铭指着那张磁砖舖成桌面的长方形大桌说:圣荷西的教会是在这里诞生的。除了朱陈、夏任这两家之外,当然还有别的几家创始的元老家庭,可惜现在都记不起来。抱歉!请多多原谅。

说起夏成铭,他在中原理工学院时,在同学会中是非常活跃的领袖人才。长得帅,两个酒窝不知迷死了多少女生。岂知他一走了之,只身跑到辛辛那提。那年(1976年)我途经辛城,他也才到,竟立即被推选为中国同学会会长,身上挂了五辆汽车的钥匙,都是暑假返台的学长託他保管的。去到他宿舍,有一位女生在忙着洗菜、切菜,下厨准备晚餐,端出好几道佳餚,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任小音。
看到1993年十二月份的《圣城通讯》里面刊登着我的一封公函,使我想到那次巡访最后一站是圣荷西。所以要我综合报导一路上观察到的。那天早上我做了一次分享,午餐后,大家要求我再讲一次,因为有些朋友没有听到。岂知到了晚餐后,竟然还有没有听到的朋友要求再讲一次。可见那个主题实在太重要,太能引起大家的反应─ 那就是「青少年问题」。那时太多家庭中已有不少的青少年─ teenager,叛逆,文化差异…,我一天之中讲了三遍,印象深刻。返台后就写下来分送到访问过的城市。《圣城通讯》就将它刊登出来。今天再读,好像仍有参考功用。

有一位差点给忘了,那就是黄凤梧。她是辅大神学院的高材生,深受教授们的器重,1976-77年间也到了柏克莱。好像她在那里参加基督教的读经班,认识了蔡慎明。听说他们对圣荷西的读经班也有很大贡献。

至于古伟业等什么时候到了圣荷西,我就不记得了。留下给他们自己来分享吧。总而言之,我的结论是:这二十多年来,圣荷西华人教会的萌芽,茁壮,一切都在全能天父无限上智的巧妙安排之下,一步一步地走过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我们这些曾经在主的葡萄园中辛劳过的,看到后继有人,应该很欣慰地将棒子交出。

注:这册《珍帚集》取名自成语「敝帚自珍」。缘起1998年基督生活团服务中心奉命关闭,有人建议将二十八年的基督生活团经验写下来。因此找团员帮忙,将二十多年来发表在《朋友间》上的文章收集起来。因材料太多,不得已割捨了一部份,排印成书。可惜,年轻一代都未读过「敝帚自珍」这成语,将《珍帚集》唸成《珍扫集》或《扫珍集》,令人浩叹!本书的封面採用1998年在圣荷西的布道大会中在台上分享时所摄,颇具代表性,亦算是对圣荷西华人教会的怀念。这册《珍帚集》,很多圣荷西的兄弟姊妹都收到。有兴趣的不妨打听一下。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和耶稣一齐走下楼 青年牧灵生涯的省思

作者 伍栋梁神父 白羊译 ~

伍栋樑神父 Fr. Kimm

我的朋友林丽卿修女是一位聪颖的女士。当她于1989年夏天,第一次和我谈起要我去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为孩子们做英文弥撒的时候,我刚刚才做神父满两年,也才刚接下第二份工作。新神父们总是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而且他们还未学会说”不”!

我们的第一台”儿童弥撒”是在1989年的十月一日举行的。我在SJCCC中对年轻的孩子们的牧灵工作于焉开始,这也是我要深深感谢天主的一份牧灵经验。
超过十二年半的时间,我在团体中为年轻朋友们举行弥撒,带领和好圣事,教初领圣体班的道理,并参加一些工作坊,这一切全是天主给我莫大的祝福。

特别是我刚升神父的那几年,儿童弥撒及我的铎职生涯都仍处崭新的阶段。我在华人团体中的牧灵工作,正是我铎职陶成教育的再继续﹕对年轻人宣讲福音方面,我得到不可限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我本身而言将受益无穷。这些年来,我自不同年龄层的华人教友身上,所展现的非比寻常的信德与爱德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而我一直十分珍惜这些友谊。

我答应和中国人一同工作的原因之一是,我想为和我一样的,既是中国人,又是天主教友的人们,贡献一些心力。对他们,我觉得我有双重的责任。

我在SJCCC年轻人的牧灵工作,对我个人而言,颇具意义,而这与信仰着实无关。你们中许多人都知道,我是早期中国移民先锋的后代,他们是十九世纪自广东省移民来此的一群。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将我对初期中国移民的奋斗经验薪传给年轻的一代。是他们的筚路蓝褛,牺牲奉献,才使今日的华裔美人在现今的美国社会能够享受较高的自由与接纳。我们中国人常说﹕饮水思源。我认为使更多其他的华裔美人将这话付诸行动,对我是十分重要的﹕提醒华裔美人时时感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我报答祖先为我所做的途径之一。

这许多年来,我看着SJCCC最年轻的一群孩子们长大,不仅是只长个子,灵修方面亦日益茁壮。这一切得归功于他们的父母,老师,团体,当然,是我们的主耶稣带领着他们的成长。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的转变,看着他们从一群被大人服侍的孩子,成长成一群青年男女,彼此扶持并进而服务他人。不论他们在弥撒中带领音乐,或为穷人盖房子,…他们为整个教区的年轻信友立一好榜样。他们使我对我们教会的未来及圣荷西华人天主教团体充满希望。

GOING DOWNSTAIRS WITH JESUS

Some Reflections on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 Fr. Gregory Kimm ~

My friend Sister Julia Lin (林丽卿修女) is a smart woman. When she first spoke with me in the summer of 1989 about the idea of me celebrating an English mass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 had been a priest for only a little over two years and I had just begun my second assignment. New priests are always full of energy and enthusiasm–and they have not yet learned to say no!

Our first “children’s mass” on October 1, 1989,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est members of the SJCCC, a ministry for which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God. For over twelve and a half years, it was my blessing to celebrate mass, lead reconciliation services, teach classes, and participate in workshops for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ose early years, when both the children’s mass and my own priesthood were still new, my ministry among the Chinese was a continuation of my priestly education: I gained an incredible amount of knowledge about preaching the gospel to young people, knowledge that will always be useful to me. Throughout the years, I received inspiration from the tremendous faith and love of Chinese Catholics of all ages and I continue to value my friendship with many of them.

One of the reasons I agreed to work with the Chinese is that I wanted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people who, like me, were both Chinese and Catholic. To them I felt a double kinship. But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SJCCC was also meaningful to me in a deeply personal way that re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Many of you know that I am the descendant of pioneer Chinese immigrants, who came to this country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was my goal to pass on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icult experienc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whose hardships and sacrifices made it possible for Chinese Americans of today to enjoy a much higher degree of freedom and acceptance in American society. We Chinese have an expression: 饮水思源 (“When drinking water, consider the source”). It is important to me that I enable other Chinese Americans to put these words into action: reminding Chinese Americans of their history in this county is a way that I attempt to show gratitude for all that my ancestors did for me.

In my many years with the SJCCC’s youngest members, I watched them grow not only physically but also spiritually. Their parents, their teachers, their community, and, of course, the Lord Jesus made their spiritual growth possible.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to me was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children served by adults to young men and women serving one another and others. Whether they are leading music at mass or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for the poor, they are examples to young Catholics throughout the diocese and they give me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and of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小小的羊群

作者 顾光中神父

顾光中神父

每个人在天主面前都是独特的一位。天主的圣意是让人们彼此联系,一同经验圣化与救援,于是祂号召了这些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人组成了教会。在圣荷西的华人教友,生为天主的子民,加上中国文化的背景,很自然的渴慕有集体的信仰生活。廿年前,经过当时圣荷西主教Bishop Domain的认可,组成了这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一个精神体,有基督的信仰为纲本;这个团体是一个人性的团体,以民族文化为经纬;这个团体更是天主教普世教会大家庭的一份子。

SJCCC真是基督的小小羊群,有健康的,有软弱的,有已在羊栈内的,也有仍徘徊于羊栈外的。从以往的录影带得知,教友们从一开始聚在一起,就以避静、讲座、夏令营等等活动来坚固信仰,团结教友。等这一群羊茁壮了一点的时候,更不忘福传的使命,举办宣道会,向外传福音。从当初一、二十人的读经班发展到最近名册上登记的七百七十九位教友(包括Fremont教友),真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在农田里,看着它生根、发芽、成长、繁衍…。

教会是一个精神体,由圣经引导;实质上,又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人性团体,应有规章制度,以便保持教友之间的联系与共融。团体的章程贯彻了教友参与教会的传教使命,其性质、宗旨、组织与职权都很明确。每位参加团体的干事同工,都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扬爱德。团体发扬集体领导,由神长督导。主席每两年选一次,避免了因为人性的软弱而产生的弊端。在我任期内的每位主席都是全力以赴,为教会团体的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在团体事奉中,显出了他们的神修深度和人品的修为。

探源教友的信德,除了天主的特殊恩宠之外,应归功于台湾教会的深耕培养。这团体中的成员,大多数是从台湾各教区来的教友,加上从香港来的教友,从大陆来的不多。因为大陆长期受到宗教迫害,有些教友根本是在家里领洗的,他们的教会知识不够深厚。但可喜的是,近年来常有大陆的慕道者领洗,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在美国这么一个多元化,宗教自由的国度里,为什么这些高级知识份子仍会坚持天主教的信仰?大多数的教友都是“祖传”的,他们有热心的父母,因着他们的身教与言教,把信仰传给了这一代,现在正由这一代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如果您离开圣荷西一段时间,再回到团体时,就会发现一批年轻人正在为团体服务。他们对天主的爱,实不亚于他们的父母亲。

我所看到团体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圣召。圣召是天主的恩赐,是靠祈祷得来的。眼看“庄稼很多,工人却很少,所以你们要祈求庄稼的主人,多派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玛九;37) 另外还要有愿意奉献儿女给天主的现代亚巴郎。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贺美国加州圣荷西华人天主教成立廿周年

贺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成立廿周年并兼谈对北美华裔天主教教友的展望

作者 汪中璋主教

汪中璋主教 Bishop Ignatius Wang

我到美国已经三十多年,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华裔教友和非教友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困难,也有不同的展望。对我们天主教教友来说,因为对天主大德能的信仰;教会所教导强烈的价值观及社会观和家庭观;使得我们教友在面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困厄、疾病、道德沦丧、家庭破碎、经济危机中,不必堕入自起点又回到终点的轮迴,而能像一圈又一圈一直上引的螺旋,不断攀爬,创造个人精神生活的高峰。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能够到美国的华人,莫不战战兢兢,克勤克俭,一个碟子一个碗的张罗生活;现在的华人,到美国不到几年就能迁入华厦,有名车代步,假期到世界各地旅行。但是物质生活进步了,是不是就表示他们比三十年前到美国的华人过得更好,活得更快乐了呢?

从不断上升的离婚率,一件比一件更耸人听闻的校园暴力,青少年吸毒及堕胎年龄层的不断下降,我们可以肯定说,答案是否定的。

这些恶质的社会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因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层次所造成的。在这波经济衰退之前,我们听过多少忙碌硅谷爸爸临时受託去接孩子下课,在小学学校门口左等右等没等到孩子,事后才知道,孩子早已升初中,换了学校等等类似让人笑也笑不出来的笑话。大家每天都忙,大人也忙,孩子也忙,家人之间不要说相互瞭解,互相深谈,可能一天也见不上一面。是的,内在精神层次的提升不如外在物质的改善那样容易被看到,但是不平衡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灾害,却远较次等物质享受的残害更巨。而经常当我们发现错误,想要回头的时候,却已为时晚矣。

虽然全世界天主教神职人员明显减少是事实,尤其是在海外。但是正因为这样,让教友们责无旁贷担起福传的工作,像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二十年来有声有色的茁壮成长,即是极为可喜的现象。必须承认,有些工作,让教友们来做,像夫妇恳谈会,像读经分享,没有教友们的积极投入,神父一个人的独角戏是唱不出来的。
现在经济不景气,有打算的人可以依靠储蓄,并藉机充电,厚植实力,等待时机再出发。平日勤于灵修,不断依循天主的圣训自省改善,就是在为自己的灵修储蓄,遇到危机时,就能将灾难转为机会,增加自己的韧性和成长空间。

全球华人对教会派任美国第一位亚裔主教都非常兴奋。我到圣荷西主持弥撒时,整个教堂挤得满满的。今日庆祝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成立廿周年,祝导贵团体继续为光盐,嘉惠美国社会及在美华人,同时不忘为全球华人之桥樑角色,将福音广传,荣主益人。北半岛成立时间虽短,不但有声有色,还积极做社会服务的工作。看到湾区教友们对教务如此热心,有这么多年轻人参与,福传工作蒸蒸日上,实为十分可喜的现象。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向前奔驰

作者 狄刚主教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周年志禧

狄刚主教 Biship Joseph Ti-Kang

《一》任何纪念庆祝都有三个幅度:缅怀过去、展望将来、把握当下。圣荷西华人教会在纪念庆祝成立廿周年的时刻,每位成员此刻的心情应也不会例外。
圣荷西华人教会的创立应该可以说,很相似主基督的降生成人,来到人间。祂原是天主圣子,藉圣母纯洁的血肉而成为人,与人同居共处,同甘共苦,旨在救赎人类,于是祂具有了歷史,时与空的交织,幅度;从此,祂以各种方式「居住在我们中间」。廿年前有一些弟兄姊妹愿意在圣荷西成立一个华人教会团体,主基督就依照祂自己的承诺,「你们两三个人以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你们中间」,祂就「诞生」在这个团体中了。

《二》一个团体成长的一切计划都该深深植根于「默观」及「祈祷」中,不能流于「行动主义」。因此,圣荷西的团体便从读经分享开始,辅以爱德行动。像一株栽种在天主园中的树,受到了圣神永生之泉的浇灌,以及基督义德太阳的照耀。而且他们很幸运地先后有陶雅谷及顾光中两位神父的辅导,透过很健全的教友组织,成员很积极的参与,分工合作,团体日渐成长,结出果实。不仅惠及该区其他华人,也获得地方教会当局肯定,结束「移民者」的身份,整合入地方教会。而且能进入美国教会全国性结构组织,提出华人团体的贡献,令我们欣慰,也使我们欣羡。
《三》庆祝救主诞生两千年圣年时,我们曾希望新千禧年有新气象。但是回顾这三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使我们不能不忧心人类的未来。恐怖主义的新挑战,新病毒的出现,加上旧问题并未解决的新缠绕:经济失调、道德沦落、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宗教仇恨与宗教战争危机等,使世界和平岌岌可危。这一切在在使我们对新千禧年没有多大寄望。但是我们伟大的教宗毅然决然、充满信心、坚持希望、向我们提出了他对教会及世界的新展望。

在他「新千禧年的开始」牧函中,他热情地号召我们:划向深处!忘却我们自身的狭隘和无助,秉持着对天主慈悲的信靠,更深入地去参与上主的救恩计划,更奋勇地投入主的救世大工程之中。

我们要去认识基督,热爱基督,追随基督,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在基督内活出天主圣三的生命,跟祂一起去转变歷史!

《四》为了让我们度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我们的教宗在去年十月颁布了「童贞玛利亚玫瑰经」牧函,再次强调了「默观」与祈祷生活的重要性。并指出圣母玫瑰经,结合了默观与祈祷,是教会最好的灵修方式。最稳妥,最有效地帮助我们加深我们对基督的瞭解与爱,并使我们有能力认同基督,与祂相契密切,能完全像祂那样去观察,去度天主圣三的生活。一句话说,就是成为另一位基督。

教宗也指出:圣母是我们认识基督、热爱基督、追随基督最好的导师。当然,在一切之上,圣神是最崇高的导师。但是在人类中有谁比圣母更会受圣神教诲,更会与圣神合作,更能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楷模与导师呢?事实上大公会议早已告诉我们:唯独玛利亚和圣神能够让基督在信友们心中诞生和成长。

《五》今年是教宗当选及就职廿五周年。教宗特别宣布二OO二年十月到今年十月为「圣母玫瑰经年」。我们感谢天主在人类歷史转捩点上,给了我们一位学识渊博、圣德出众、智仁勇毅、无以伦比的牧人与福传者,值得普世教会及整个人类的尊崇与庆祝。相信如圣荷西华人教会者,决不会后人。

在世界正「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人类社会也在快速地转型:人类社会今后的人口结构方面、经济发展方面、科技所促成的网际网路影响而成的新形势方面固然是我们应急切研究的课题,在这新型人类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新领导人?我们如何自处?我们如何培育出新型的领导人,更是极重要的课题。

「基督信仰」是天主给我们的绝大恩赐。天主创造人类,使祂参与万物的发展与管理。天主降生人间,使基督徒参与祂救赎人类,重整宇宙的神圣工程。基督徒在人间的生活是他在基督内与所有的人一同奔向天主家乡的旅程。他在这旅程中瞻仰着基督的面容,思索祂救恩史的意义与奥秘,面对人类救恩的需要,和他做基督救世工具的责任,而努力「向前奔驰」。并遵照主基督的号召,「划向深处」去「撒网捕鱼」。只要我们肯努力,并以基督的名义去撒网,我们的「鱼穫」必定保证丰硕,毋庸置疑。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

单枢机主教庆祝圣荷西华人天主教会成立廿周年贺函

Cardinal Shan 单国玺枢机主教     单国玺枢机主教 徽章

主内各位兄弟妹妹:愿基督的喜乐及平安常与你们同在!

圣荷西华人天主教团体成立不久,我便有幸参加了你们的一次家庭聚会。聚会的人约有廿多位,大都荣获博士及硕士学位,在硅谷有很好的工作。你们那时大约都在三十岁左右,刚刚结婚不久。也有几位廿多岁的,尚未成家。你们都精力充沛,有理想,有活泼的宗教信仰,热心教会事务。在圣经分享时,大家都踊跃发言,对团体的未来都有美丽的愿景,也有积极具体可实现愿景的构想。

十年以后,再去圣荷西时,小小的家庭聚会,已变成了五六百人的华人堂区,有各项组织,最令我欣赏的是你们的主日学。主日学的老师们都是志工,父母不但关心自己子女的宗教信仰生活之培育工作,而且也愿奉献自己的心力去培育其他教友们的子女。本堂神父告诉我,在自养方面,你们都非常慷慨大方;在福传方面,大家也都很有热忱,并有使命感。

圣荷西华人天主教团体,不是海外人数最多的,但是最有活力、最团结合作、最具有福传热忱及使命感。在欢度廿岁生日的时候,希望你们在团体读经、分享、祈祷、牧灵、福传、主日学等各方面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耑此恭贺,并祝

主佑平安喜乐

牧末
单国玺 恭贺
二00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发表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圣荷西华人教会成立廿年纪念专辑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录

Read More →